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要聞 精準要聞
寫下脫貧攻堅的“青海答卷”
本報記者 潘 玲
2019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之年。青海各地各部門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重大決策部署,聚焦絕對貧困“清零”目標,堅持精準方略,突出深度攻堅,強化民生保障,加速補齊短板,剩余的170個貧困村、7.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牢固基礎。
進入2020年,民和等17個縣(區)經過專項評估檢查和向社會公示等程序,符合國家貧困縣退出標準,至此,全省42個縣(市、區,含大柴旦行委、原茫崖和冷湖行委)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全省上下攻堅克難打贏脫貧攻堅戰,信心滿滿!步伐堅定!
造血能力不斷提升
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中,青海持續推進牦牛、青稞產業發展,與省農行簽訂10億元貸款協議,實施“十萬頭牦牛產業扶貧示范項目”,簽訂1000萬份扶貧大禮包營銷協議,舉辦“青稞產業高質量發展峰會”,努力把牦牛、青稞產業打造成脫貧增收的“新極點”。
471. 6兆瓦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全部并網發電,村均預期年收益達到32萬元。
在全省2358個有貧困人口的非貧困村每村投入100萬元,支持村集體經濟“破零”發展,全省4146個行政村中,91.3%的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其中年收益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553個,為鄉村振興和全面小康夯實了基礎。
扎實推進電商扶貧、消費扶貧,全年電商銷售突破15億元,消費扶貧達到2.9億元。
完成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1.7萬人次,轉移就業1.33萬人。
這些數字是對青海省2019年脫貧攻堅工作成績的最好呈現,群眾也從這些工作中獲得了切切實實的實惠,對于脫貧致富更加有信心,對于未來的美好生活更加有憧憬,對于黨和政府的感佩更是充盈于心。
近兩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全域綠色有機農牧業產品,培育一批市場認可的“青字號”特色農牧業品牌的戰略部署。加之全面啟動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創建,讓我省農牧業發展迎來了一次技術和發展方式的重大變革。
2018年至2019年,全省陸續成立了“青海優質農產品聯盟”“青海三文魚產業聯盟”“青海牦牛產業聯盟”“青海青稞產業聯盟”“青海油菜產業聯盟”,集中優勢、整合資源、打造品牌、抱團發展,著力對牦牛、藏系羊、青稞、三文魚、枸杞、馬鈴薯、油菜、蔬菜、藜麥、燕麥、富硒產品、中藏藥等產業進行重點培育和品牌塑造,推動我省特色農畜產品走出省門,實現優質優價,發揮這些產業在脫貧攻堅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宋永魁是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鎮青青草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在他的帶領下,采用科學養殖的方法,經過幾年的發展,合作社入股牧民的年收入從四五千元增長到三四萬元。牦牛高效養殖模式,讓大家走上了致富之路,生活越過越好。
在群眾眼里,光伏電站也是聚寶盆。“天氣好的時候,太陽一出來,我們就感覺好像天上直往下掉錢,心里暖洋洋的。”湟中縣西堡鎮羊圈溝村村民丁全高興地說,“村干部告訴我們,這個電站已經建成并網,每年能給村里分不少錢呢。”
大家都說,這是在田野里建起了一座“陽光銀行”。每天12萬千瓦時的發電量、9萬多元的發電收益,讓光伏發電項目持續、深刻地改變著貧困村和貧困戶的面貌。光伏板下,蘊藏著老百姓的致富夢。
民生短板基本補齊
王尚忠的家在湟中縣土門關鄉上阿卡村,這里基礎設施薄弱,交通條件落后,村民與外界的經濟往來和信息溝通嚴重滯后,閉塞落后的老村莊與外界聯通只有一條“路”:一條坡陡彎多、長約六公里的山路。這條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道路泥濘。
后來,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王尚忠和其他村民搬到了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布局合理的移民新村,還通過配套的產業發展、技能培訓與勞務輸出相結合的脫貧方案,不僅搬下來,還住得穩、能致富。
脫貧攻堅工作涉及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青海省各級財政、發改、教育、住建、衛健、水利、交通、電力、通信等部門以強烈的政治擔當,統籌整合資源,克服困難挑戰,聚焦“三保障”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逐項對賬銷號,為實現絕對貧困“清零”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民生短板基本補齊。
截至2019年底,全省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9%。貧困群眾基本醫療參保率達到100%,住院自費比例控制在10%以內。“十三五”期間,5.2萬戶易地扶貧搬遷和20萬戶農民危房改造任務全面完成, 30.14萬貧困群眾安全飲水得到鞏固提升。行政村道路、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運、管水平全面提升,貧困群眾住房難、吃水難、用電難、行路難等老大難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把目光轉向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盤格搬遷新村村民不再像以前那樣辛辛苦苦用牲畜到3公里遠的山溝溝里馱水吃了。得益于農村飲水安全這項重要民生工程的開展,群眾用上了安全、潔凈的飲用水,徹底告別了飲水難。
輕輕擰一下家中的水龍頭,清亮的自來水便流淌出來,“感謝黨的好政策啊!不僅幫我們搬離了干旱山頭,還幫我們拉通了自來水……”提起現在的好日子,盤格搬遷新村村民買生福滿臉喜悅。
社會扶貧持續加力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東西扶貧協作寫下了屬于自己的壯麗詩篇。
2019年,東西扶貧協作深入推進,江蘇、青海兩省主要領導率團互訪,江蘇方面落實援助資金3.63億元,同比增長32%,江蘇社會各界和慈善機構捐資3445萬元。深化產業合作和勞務協作,先后有16家江蘇企業落戶西寧、海東,2286名貧困勞力實現異地就業。13家中央定點扶貧單位落實援助資金9000萬元,實施各類民生項目52個。國際農發基金項目完成投資1.59億元,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米拉溝灌區水利項目被評為“全球最佳減貧案例”。嚴格落實 “一聯雙幫三治”等工作機制,扎實開展“10·17”扶貧日系列活動,積極推進“互聯網+社會扶貧”,多種形式凝聚了社會幫扶力量。
民和縣投資1421萬元實施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道路工程,解決了該縣16個鄉鎮47個貧困村5.1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06萬人)的安全出行。走上了安全路,廣大貧困群眾無不感恩黨的好政策。
在湟中縣攔隆口鎮,東西部扶貧協作也架起了心與心的橋梁。攔隆口鎮落實幫扶資金900余萬元,積極主動與南京市西崗街道辦聯系對接,雙方交流不斷加強,協作領域不斷拓寬,產業合作不斷深入。這些資金被用于“隆崗友誼橋”、泥麻隆中藥材加工基地和油用牡丹精品園、卡陽村南京友誼林、班仲營村蔬菜保鮮庫、卡陽片區中心廣場暨集貿市場等項目的建設,并在領導干部互訪、農產品銷售、捐資助學、勞務合作等方面加強對接,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們將積極發揮社會扶貧的力量,拓寬對外宣傳推介平臺,將泥麻隆中藥材、慕家酩餾酒、土豆、牛羊肉等特色農產品通過展銷等活動,運到南京銷售,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攔隆口鎮鎮長李學芳表示。
關鍵詞:寫下脫貧攻堅的“青海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