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趙冬俊:讓住在《論語》中的孔子更鮮活
作者:趙冬俊
孔子作為文化名人,讓人“仰之彌高”,但其作為普通人的一面,卻難露真容。何偉俊的作品《〈論語〉里住著的孔子》,既延續他此前平易、親切的講述風格,又增添了解讀《論語》的嶄新視角。作者由表及里,從人物形象深入人物內心,聚焦孔子的人心、人性、人情,充分發掘他的意趣、洞見與智慧,讓住在《論語》里的孔子更加鮮活、生動,也讓孔子于當下人的生活有所啟迪。
整體觀照,洞察隱秘結構
在普通讀者看來,《論語》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薈萃,零散參差。但何偉俊卻以銳利眼光,發現《論語》隱秘的“篇章結構”。他在詳細闡述《學而篇第一》之后,指出——
《論語》首尾照應,內容相互貫通以升級,就像地球圍繞太陽轉,形成周而復始、完美無瑕的圓,體現了孔子“吾道一以貫之”的思想,令人回味無窮。
作者還發現孔子的四個核心思想——學、仁、道、禮,在開篇都一一呈現,而后面的篇章,主要就是對這四方面理念的深入闡釋和逐步豐富。有些篇章內容相對集中,具有內在的系統性:《里仁篇》重點談仁;《公冶長篇》主要記錄孔子對弟子們的評價……作者輕輕一點,傳統文化的經典之燈更亮更明了。
何偉俊之所以看到《論語》的隱秘結構,是因為他在實踐中摸索到一種與傳統文化閱讀相應的讀書之法。他在書中反復強調:“閱讀《論語》,一章中的前后句要連起來、合起來思考、琢磨,不可分割;一篇中的各個章節和全書的各篇也要融通起來,互證互驗,加深理解,領悟其中的奧義。”“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整體’‘聯系’需要時時放在心上。”
閱讀傳統文化經典,除了具有“如琢如磨”的苦學精神,還要有“瞻前顧后”的巧學智慧。一個優秀的讀者,總能在只言片語間建立有效聯系,將零散細碎的內容結構化,在反芻中以求融會貫通。
還原生活,聆聽言外之意
《論語》的不少篇章,是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但對話以文字的形式,跨越千年呈現于我們眼前,其原本想要傳達的意義已經打了折扣。紙面的文字就像一具靈魂出竅的軀體,盡管它有聲音,但那聲音已不是說話人的原聲,而一個人說話的語氣、語調對言語意義的傳遞至關重要。
何偉俊采用一種簡單而又高明的方法——還原生活,從理解人的角度來閱讀《論語》,聆聽文字的聲音,進而追尋人的心聲。作者站到《論語》的生活現場,與孔門師生一路同行。
《學而篇第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何偉俊以自己的想象,將這段話還原成生活事件。時間、地點、場景、人物、情態……一應俱全,合情合理,讓人身臨其境:2500年前,魯國國都曲阜,闕里街道。熱鬧的春節過后,孔子學院又迎來一批新入門弟子。開學第一課,夫子寄語什么呢?孔先生微笑著,用親切悠揚的語調對席地而坐的弟子們說……
在還原生活的閱讀中,何偉俊始終關注易被人忽略的語氣。他從孔子說話的語氣上揣摩他的內心期望,實現對人物語言深層意蘊的領悟與把握。在比較中,他得出自己的解讀:“孔子面對弟子們,用激蕩思維波瀾、引人深思的口吻表達了自己的心愿和希望。”“反問語氣,不僅僅是強調語義,更是與弟子們推心置腹,和弟子們說心里話,引發、啟迪他們思考。”
這種還原生活的解讀方法,將三句看似沒有關聯的話放在同一語境之中,這三句話的內在聯系也就顯露出來。文字不是意義本身,將文字還原成一段生活,它才成為通往意義之城的路標,指引讀者跋山涉水,最終抵達。
審之辨之,把準解讀分寸
朱熹說:“看《論語》,且將諸家相比并看,自然比得正道理出來。”何偉俊讀《論語》,沒有停留于“比并”,而是審之辨之,批判性地得出自己的“判斷”。他追本溯源,弄清每一個字的本義、引申義。以平常心看待《論語》詮釋中存在的爭議,在一一呈現多種解讀之后,作者總能一一提出疑問,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如,“攻乎異端,斯害也已”這句話,常有兩種解釋:一是攻擊、批判異端邪說,禍害就沒有了;二是攻擊不同于自己的異端學說,反而是有害的。何偉俊從《詩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攻”說起——“攻”為加工、雕刻之意,可引申出“深入研究”之意。孔子的這句話可以解釋為:“有了分析、研究、辨別的功夫,就能不被異端所妨礙、迷惑,異端的禍害也就沒有了。”
何偉俊把孔子的很多話放在“學習哲學”的框架里解讀,其意義自然顯露。試想,作為教育家的孔子,對于“異端”,他是否只會告訴學生“學習異端,是禍害啊”,或者發動弟子們去“攻擊批判異端,以消除其危害”?在何偉俊的心里,“面對‘異端’,孔子的做法是引導弟子們‘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經過這樣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即使真的是‘異端’,也不會對自己產生危害”。
這種解讀持之有據,言之有理。從這些分寸適宜的解讀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孔子思想與人品的真切感受和由衷敬佩。
何偉俊以治玉之功治學,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閱讀《論語》。他的《〈論語〉里住著的孔子》會讓更多人了解《論語》并走近孔子。(趙冬俊)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孔子 論語 何偉 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