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產業對接 產業對接
種下中藥材 走上脫貧路
河北日報記者 陳正 通訊員 李湛祺
盛夏時節,正值涉縣偏城鎮桑棧村的連翹落果時。一陣風吹來,漫山遍野的連翹隨風起舞,宛若一片綠海。在當地,連翹不僅綠了荒山,更富了百姓生活。
“山上以前灌木叢生,我們只能靠天吃飯,現在通過種植連翹走上致富路。”桑棧村會計王河山感嘆著村民生活光景的改變。
中藥材種植“撬動”山區百姓新生活
桑棧村是邯鄲市涉縣海拔最高、最偏遠的山村,由于交通不便,是縣里數得著的貧困村,但這里野生中藥材資源豐富,種類達2000多種,其中道地藥材就有數十種。
2012年,以嶺藥業看中了這片“寶地”,以桑棧村為分界點,村北區域建立了野生連翹人工撫育基地;村南區域打造成人工仿野生種植區。經過多年努力,人工、仿野生種植連翹面積達到了5萬余畝。
以基地為中心,依托產業、技術優勢,以嶺藥業在這里構建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種植、管理全部雇用當地村民。待連翹掛果后,公司采取雇用村民采摘或定價回收的方式收購,使當地村民長期受益。
“除了種植、采摘連翹有工錢,還可以掙運輸的錢。”涉縣以嶺燕趙中藥材有限公司負責人宗建新介紹。
一個連翹種植基地,帶動了附近2000多戶村民脫貧。在桑棧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部分村民年收入增加上萬元,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2016年,桑棧村全村脫貧出列。
不僅僅是連翹,在涉縣,多種中藥材正在“撬起”人們的幸福生活。
“藥林結合、藥糧結合、藥游結合!‘1+3’中藥材種植模式讓老區群眾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新道路。”涉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賀獻林表示,中藥材種植與經濟樹木、糧食作物、旅游開發相結合,迸發了巨大的經濟活力。
2014年,涉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9萬余畝,2019年增長到22.36萬畝。今年,全縣規劃再新增8萬畝,中藥材種植已涵蓋柴胡、連翹、板藍根、貢菊、紅花等26個品種,帶動了全縣6.51萬戶農民增收,成為當地百姓的“金藥材”。
中藥材產業鏈讓農民端上“金飯碗”
“艾草一年能收三茬,僅艾葉一項每畝就能賣出1000多塊,渾身是寶。”館陶縣張高莊村村民姚善樂說,2018年他流轉了200畝土地全部種植艾草,成為該縣眾多端上艾健康產業“金飯碗”的新農民之一。
歷史上就有種艾、用艾傳統的館陶縣,近年來結合當地中醫藥產業發展,把艾產業作為扶貧產業,全縣種植艾草2.5萬畝,打造了艾草種植、艾產品銷售等完整產業鏈,在全國形成了“南有蘄艾、中有宛艾、北有彭艾”的發展局面。
據了解,作為全國“優質艾草基地”,大面積集中種植艾草,不僅讓村民可以獲得土地流轉資金,還可以參與到艾產品加工中。通過深加工,艾草被制成艾條、艾絨枕等6個系列100多種產品,年產值上億元,為農民年增收3000多萬元。
館陶縣還對全縣貧困戶免費進行艾條、艾香包等產品加工技術培訓,免費發放艾條機1000臺、艾絨45噸,帶動了千余戶貧困家庭增收,戶均增收2000余元。“疫情期間沒法出門,在家加工了1426根艾條和200個艾香包,賣了2000多塊錢。”館陶縣南徐村鄉郭新莊村村民李花子說。
同時,館陶縣因地制宜打造了特色小鎮——彭艾健康小鎮。2019年,以該小鎮為龍頭,館陶縣艾產業產值達1.02億元。
彭艾的發展,也帶火了本土企業和艾灸養生等服務業的發展,前來館陶縣體驗艾灸、采購各類艾產品、學習艾灸技術者絡繹不絕。
館陶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古澤川表示,下一步,該縣將在艾產業方面增加資金和技術投入,強化科技支撐,帶動農民增收,力爭將館陶縣打造成全國最大的手工艾絨加工基地和艾灸培訓基地。
中藥材產業服務體系助力精準扶貧
從西部山區發展到東部平原縣,中藥材特色種植已成為邯鄲發展健康產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一大路徑。
截至目前,邯鄲市中藥材種植品種已達48種,在武安市、磁縣、邱縣、館陶縣、峰峰礦區等11個縣(市、區)多地開花。在“公司+基地+農戶”的基礎上,全市中藥材產業的產前種子供應體系、產中種植生產體系、產后加工倉儲體系、銷售市場品牌培育等4大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全產業鏈雛形基本形成。
今年,邯鄲市制定實施特色種植業精準扶貧年度工作方案,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促進貧困群眾增收為目標,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策”的要求,指導貧困地區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同時,加快優質農產品產業帶建設,發展中藥材等特色高效種植產業,推動規模化、標準化、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發展。
關鍵詞:種下中藥材 走上脫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