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溝北村找準了致富“秘籍”
本報記者 段承甫
立秋剛過,走進合陽縣金峪鎮溝北村,集中連片的果園在渭北高原鋪展成一張張綠網,道路兩側的冷棚整齊地排列開來,和遠處青瓦白墻的農家小院連成一條線消失在柏油路盡頭,勾勒出一幅祥和秀美的畫卷。
誰也想不到這樣秀美的一個村莊,3年前竟是合陽縣典型的貧困村。2017年,全村貧困發生率達27%,人均純收入僅有8500元。
“我們村地處渭北旱塬東部,兩面環溝,土地貧瘠,產業結構單一,集體經濟薄弱。” 溝北村黨支部書記、溝北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李存才說,“窮則思變,為了破解發展難題,我們決定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著手,把全村的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帶領大家走上致富路。”
從2017年7月開始,溝北村先后完成了清產核資、成員認定、股權設置、章程制定、兩會選舉等工作環節,同年11月10日,溝北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在溝北村率先得以實現。
“種了一輩子地,沒想到有一天我也能領上股權證成為一名股東。每年除了自家蘋果產業的收入,年底還能拿到分紅!”溝北村村民王倉現欣喜地說。
產權制度有了保障,朝哪個方向使勁才能讓集體經濟步入發展“快車道”?溝北村成立集體組織后,根據村上的果業種植傳統,確立了“立足特色產業發展,引導土地有序流轉,培植農業主導產業,創新多樣化合作模式”的發展思路。
在溝北村產業服務中心,李存才指著墻上的溝北村農村集體產權分布圖介紹:“在確定全村發展規劃時,我們將村里的宅基地、承包地、機動地、林荒地等集體資產都納入進來,規劃了鮮桃、紅提葡萄、立架蘋果、櫻桃采摘、設施農業、雜果、光伏電站等8個產業區域,最終形成‘合作社搭臺、大戶唱戲、社員抱團、農產品暢銷’的產業發展格局。”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李存才說:“除了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近年來,我們村還創辦了果蔬、病蟲害防治、紫藤紅提等經營實體,通過產業服務、自營項目、參股經營、物業租賃等形式實現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確保社員收益最大化。”
經過3年的發展,目前溝北村已投資搭建冷棚紅提260畝,建設日光溫室24座,以9個家庭農場和32個專業大戶為主導,發展連片蘋果600畝、紅提480畝、鮮桃400畝、櫻桃500畝、花椒700畝,集體經營性資產達1350萬元。
“2017年,在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幫助下,我和丈夫申請到5萬元貼息貸款,加上以前的積蓄,我們在村里承包了11個大棚,共種植了22畝紅提。” 8月13日下午,張艷一邊回答問題,一邊翻動著藤蔓,手上修剪的節奏絲毫沒有慢下來,“前兩年我們純收入18萬元,預計今年10月能有個不錯的收成。”
38歲的張艷是溝北村的紅提種植大戶,農忙時她還得雇十幾個村民來幫忙。
“在產業園務工每天能掙80元工資,自家的地流轉出去每年能有不少流轉費和分紅,全家也能有兩三萬元收入。”59歲的村民王喜彬提起現在的生活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讓貧困戶在發展集體經濟項目中受益,是我們的出發點。”李存才說,“溝北村的群眾可以通過土地流轉賺取租金,通過家門口務工賺取勞務費,年底可以參與分紅,更重要的是在種植大戶的帶動下提高產業觀念和技術,擴大自家的種植規模。”
如今的溝北村,人心思齊,人心思富。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1.2萬元,比2017年增長了3500元。短短3年時間,溝北村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穩步邁上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 ‘三變’改革,讓我們走穩了發家‘路子’,產業興旺,讓我們找準了致富‘秘籍’。看著溝北村集體經濟逐漸壯大,我相信溝北村離鄉村振興、村美民富之路將越來越近。”李存才信心滿滿地說。
關鍵詞:溝北村找準了致富“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