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樹新風快步奔小康的邊境村
本報記者 凌 聰 通訊員 趙福播 梁 峙
9月27日,靖西市化峒鎮三友村黨支部書記黃文革將村里的致富帶頭人、貧困戶召集到“農耕文化茶話室”開會,為秋冬季菜種植工作做好準備,并制定結對互助方案。
“我種植烤煙、秋冬菜去年賺了些錢,今年想擴大種植規模,希望通過參觀和學習掌握更多的技術。”脫貧戶李廷標想利用這個機會“拜師”。
三友村盛產五谷雜糧,通過“烤煙-水稻-秋冬菜”輪作模式以及發展桑蠶、火龍果等特色產業,去年全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9120元。
回憶往昔,黃文革很感慨:“以前村民基本上只種植水稻和玉米,雖然解決了溫飽,但生活水平依然很低。”
改變,源于脫貧攻堅戰的打響。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該村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帶領村民大興水利,走出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新道路。截至2019年底,全村貧困發生率降至0.36%。
“改變傳統種植模式,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很重要。”黃文革說,近年來,全村11個自然屯各培育3-5名黨員或入黨積極分子先行先試,用成功的經驗引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目前,全村種植烤煙、桑葉、秋冬菜、優質稻、火龍果等農作物9000余畝。
蝶變的鄉村,不變的鄉愁。近年來,該村以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契機,打造“農耕文化茶話室”“思想堂屋”“鄉賢廊”等平臺,擴寬群眾參與村級公共事務管理的渠道,傳承和弘揚友愛、友善、友好的“三友”文化,建設“留得住鄉情、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該村以建標立桿,示范帶動的方式,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陣地作用、聚力作用、輻射作用,組建志愿者服務隊,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傳播、實踐活動,提升群眾文明素質。50歲的村民譚國據有臥病在床的老父母,他30多年如一日,為父母擦身按摩,始終悉心照顧。該村開展亮家風家訓以及“好婆婆、好媳婦、好鄰居、好孝子”“文明戶”等評比活動,并建立健全“一約四會”,教育引導群眾,樹立鄉村文明新風。
夜幕降臨,三友村火龍果基地“星光”璀璨,為邊境線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去年,該村引進農業龍頭企業,打造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三產融合示范基地,采用催花補光技術,在夜間為火龍果精準補充光源,提升產量和品質。該基地年產值250萬元,不僅帶動周邊群眾合作種植,還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200多人次。
關鍵詞:樹新風快步奔小康的邊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