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聲音
農耕教育不是成績表上的一個分數
近期,媒體一項調查顯示:98.0%的受訪者支持學校開展農耕教育。受訪者中,87.4%的受訪者是中小學生家長。
98. 0%的支持率,真的很高。盡管多數受訪者生活在城市里,但如此熱切地認可學校開展農耕教育,至少表明社會對這一命題存在較高的認知程度。可見,讓我們的孩子們從小就熟悉稼穡、體驗農耕,多一些田園常識,多一點農事習練,并不是一個特別難以接受的理念。
國人對這樣的理念,原本并不陌生。長期以來,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就不乏對農桑的向往和對田園的迷戀。“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其實,不管是作為一種生產方式,還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農耕一直在那里。它在詩文中,也在現實里;它在我們的文化想象中,也在現實社會的制度中。因此,忽略農耕教育,并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
從現實來看,當下學校開展農耕教育,至少需要跨越三重障礙。
其一,當下的生產生活習慣與農耕時代漸行漸遠,孩子們很難隨時獲得農耕知識。這當然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現代社會分工的結果。長此以往,或許只剩下兩種學生,一是已經進城的學生,再就是隨時準備逃離農村的學生。要讓他們有接觸農耕生活的機會,恐怕不太容易。
其二,相關教育制度也不支持學生親近農耕。當下不少學校的管理制度,也更傾向于把學生圈在校園里。前幾年,因為春游出事,有些學校居然連春游秋游都不再組織,更不要說去接觸農耕生活了。
其三,當下社會文化也往往以高高在上的姿態看待農耕,在不少人眼里,親近農村,意味著文化降維、品質降維。盡管這毫無道理可言,卻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因此,學校開展農耕教育,絕不僅僅意味著開一些農業課程,或者像觀光一樣把孩子們拉到農村走馬觀花一番,而是需要進行一番扎實的清理工作。
這就要求,學校教育要走出以往狹隘的路徑,讓學生們能夠接觸更多的社會生活、生產實踐;也要走出分數至上的迷思,告訴學生教師之外還有更廣闊的實踐。當然,還包括回歸土地、回歸常識、回歸生活,等等。很多時候,不能怪學生鬧出“藤上摘土豆”“樹上掛西瓜”的笑話,而應該怪我們的成人社會沒有給孩子們提供合適的農耕教育。
順便說一句,我堅決反對一些專家“把包括農耕學習在內的勞動教育學業成績,納入學生檔案、作為升學就業依據”的建議,那仍然是應試教育的老套路,并不足取。這不僅不可能讓學生愛上農耕、愛上土地,反而會背離農耕教育的初心。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農耕 教育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