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道路通了 產業多了 收入漲了
本報記者 徐黎明
走進安遠縣鎮崗鄉樟溪村,一個和諧宜居、青山綠水環繞的秀美村莊映入眼簾。很難想象,這個昔日破敗不堪的省級貧困村,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發生了蝶變。道路通了,產業多了,收入漲了,村莊美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堅定了。
修好脫貧路
樟溪村地處三百山旅游圈內,下轄6個村民小組,共有296戶1252人。曾經的樟溪村,交通閉塞、產業單一、設施薄弱、民風落后,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
2018年,幫扶單位安遠縣政府辦進駐樟溪村。“當時村里青壯年大都外出務工。村莊破敗,沒有一條道路硬化,到處臟兮兮,人稱‘臟溪’。”駐村第一書記張世來回憶說。
改善基礎設施,是脫貧致富的第一步。
唐明炎是駐村工作隊隊長。他告訴記者,2018年,在陸續完成村級基礎設施改造后,樟溪村主干道路面擴大工程全面完成,沿線還安裝了120盞太陽能路燈,成立了公路養護隊。尤其是鳳山至三百山過橋壟旅游公路開通后,給樟溪帶來的不僅僅是便利,還增加了村民收入。
唐金琪就是嘗到甜頭的村民之一。“以前這邊全是泥路和石子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去趟縣城開車要40多分鐘。如今,走旅游公路到縣城只需20分鐘。一些游客到三百山景區游玩,順路到我的果園采摘臍橙,采購價是每公斤16元,比市場批發價高了一半。”說起交通改善帶來的好處,唐金琪贊嘆不已。
從泥濘小道到水泥路、再到瀝青路,路的形態在變,樟溪人的思想意識、生產生活方式也在變。該村食用菌產業基地負責人唐清林介紹,自從旅游公路修好后,他管理的食用菌基地運貨更方便了,村里很多人返鄉發展產業。
“面黃肌瘦、兩眼無神。”張世來永遠忘不了第一眼見到貧困戶劉洪林的妻子坐在床上時的樣子。
可喜的是,道路修通后,劉洪林20多畝臍橙再也不愁銷路,去年僅此一項收入達4萬多元,還有3000多元扶貧產業分紅。
如今,劉洪林干勁十足,買了一輛農用車,幫助村民拖磚石,這一項的收入一年也有3萬多元。現在,劉洪林不僅建起了新房,妻子身體也日漸好轉。
找準致富業
樟溪村在原有的生態資源基礎上,將生態建設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主動融入三百山旅游經濟圈,建成了安遠首家戶外越野公園——浪馳越野公園。
鄉村旅游帶來了“人氣”,也帶來了“財氣”。隨著基礎設施短板陸續補齊,越來越多村民端起發展旅游脫貧致富的“金飯碗”。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產業扶一方貧。不到兩年時間,樟溪村建成50畝食用菌產業基地、50畝杜鵑花種植基地、200千瓦光伏發電基地、200畝絞股藍種植基地、250畝油菜扶貧基地、600畝產業臍橙示范基地。
致富有了門路,村民有了勁頭。樟溪村集中力量打造旅游配套服務專業村,不但培養了一大批具有鄉土情懷和充滿文化自信的村民,還形成了具有旅游特色的旅游強村之路。
浪馳越野公園安排了30多名村民就業,各個產業基地和合作社不但吸納了全村所有剩余勞力,還對外村招收一大批季節性的勞力,以滿足農忙所需。
村民陳玉峰在村里開了一家農家樂。“國慶長假期間,平均每天接待12桌客人,雖然忙得像陀螺一樣,但心里樂滋滋的。”陳玉峰說,去年純收入達到20多萬元,這樣的好日子,放在幾年前,想都不敢想。
“我們通過景區帶村、村集體帶戶的模式,把旅游產業培育起來、把貧困群眾組織起來、把利益聯結起來,不僅讓群眾過上了好日子,還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張世來說。
2019年12月,樟溪村實現整村脫貧退出。如今的樟溪村,既有精準扶貧政策的“天時”,又有背靠三百山旅游區的“地利”,更有廣大村民不懈努力的“人和”,三個方面的合力,助推樟溪村奔小康。
關鍵詞:道路通了 產業多了 收入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