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資訊
6個“保暖瓶”溫暖32年 醫學世家接力醫治同一病人
患者家屬老丁(左一)探望醫學世家,與朱賢立教授(左二)、朱賢立教授的夫人(左三)、朱良如教授(右一)合影。通訊員陳有為 攝
“當年,這里也有一位老朱教授救了我老伴的命,他是個好人……”“朱賢立?他是我的父親。”3月6日,武漢協和醫院消化內科教授朱良如正在病房里安慰著術后的劉奶奶,家屬老丁一句感慨竟意外牽出父女醫生跨越32年的“救命接力”。
3月8日傍晚,老丁來到武漢協和醫院宿舍樓一個簡樸的家中,與88歲高齡的朱賢立教授深情握手。
“我還記得您把6個空的葡萄糖吊瓶裝滿熱水、裹上毛巾放到我老伴的被子里,為她暖身……”老丁至今記得當年的細節。從這場闊別32年的熱聊中可以聽出,在這個三代從醫的醫學世家里,由于家風傳承,這樣的傳奇故事并非偶然。
一句話“牽”出接力救命的父女教授
今年春節期間,68歲的劉奶奶突感不適,在協和醫院被查出結腸息肉。
3月6日晚,劉奶奶出現術后消化道出血。周末值班的朱良如教授趕緊放下手中的盒飯,決定立即為她做手術止血。看得出來,劉奶奶很害怕。朱良如就用大白話仔細講解手術過程,告訴劉奶奶:“您放寬心,止住血就好了。”這不是一個全身麻醉手術,老人術中處于清醒狀態。朱良如一邊做手術,一邊不時地安慰劉奶奶:“很順利,很快就好了。”
這一切,老丁都看在眼里。術后,朱良如來到病房叮囑劉奶奶,當時的氛圍不禁讓老丁想起32年前的情景。他說:“32年前,我的老伴也是在協和醫院被救回一命。當時的手術醫生也姓朱,他也是一位好醫生……”聽到老丁說出父親的名字,朱良如忍不住笑了。她說:“朱賢立教授就是我的父親。”老丁這才想起,當年見到過的那個可愛好學的女孩如今已經“女承父業”,成長為一位醫學教授。
6個“保暖瓶”溫暖患者和家屬32年
32年前,劉奶奶的腦垂體瘤已發展到雙眼近乎失明、雙腿無法走路。當時,全國僅個別城市醫院采購了核磁共振儀。老丁送妻子去廣州一家醫院做了核磁共振,檢查提示需要立即做手術。在哪里做手術?一件往事使老丁選擇回到武漢。1981年,老丁出生僅21天的女兒嗆奶窒息。趕到武漢協和醫院時,老丁才發現身上沒帶一分錢。醫生二話沒說立即搶救,孩子活了過來。
1989年5月,老丁帶妻子回到武漢。為老丁的妻子主刀的正是協和醫院神經外科教授朱賢立。上世紀80年代初,從瑞士學成歸來的朱賢立把國際先進的顯微神經外科技術帶到武漢,成為中國顯微神經外科的重要開拓者,其技術日臻成熟。在朱賢立當年的精心手術下,劉奶奶至今康復良好,生活如常。
32年后,再次見到朱賢立教授,老丁激動地回憶說:“那天,我的老伴一大早就被推進了手術室,手術歷時8個半小時。朱教授全程主刀,不吃、不喝、不休息。把我的老伴平安送出手術室后,朱教授又趕緊醫治其他患者。讓我沒有想到的是,當天凌晨1時30分,勞累了一天的朱教授又趕到我老伴的病床前觀察詢問術后狀況。”
最讓老丁念念不忘的是,當時,他的老伴從手術室出來后全身發冷。朱賢立教授找出6個空的葡萄糖吊瓶,裝滿熱水,又一個一個地用毛巾包好,圍放在他的老伴身邊,還叮囑老丁注意不要靠得太近,以免被燙傷。“直到現在想起來,我的心里都是暖暖的。”老丁感慨地說。
三代從醫在中西醫領域開拓耕耘
如今,耄耋之年的朱賢立教授耳聰目明、思路清晰。他對長江日報記者說,1928年,他的父親朱師墨赴天津師從時稱“北方四大名醫”之一的施今墨先生。隨后,他的父親在江蘇、浙江、武漢行醫,1955年進入武漢協和醫院中醫科。他倡導中西醫結合,率先在全國非中醫高等醫學院校中開設祖國醫學課程。
朱師墨的3個子女中,朱賢立及其妹妹學醫,畢業后留在武漢協和醫院。朱賢立的妹妹朱鶴珍是武漢協和醫院婦產科知名教授。朱賢立的兩個女兒也選擇了學醫。經過深造,朱賢立的二女兒朱良如回到武漢協和醫院,不僅和朱賢立成為同事,還成長為中青年骨干專家,與丈夫成為“醫學伉儷”。
在女兒看來,當年主動選擇從醫,與父親的言傳身教不無關系。她倆記得,父親對待病人溫和細心,對待工作嚴謹到苛刻,每天晚上8時左右必去病房“報到”。“我們還記得爸爸在家為患者‘搗鼓’各種手術小器械、小發明的情景。”
朱賢立笑著說:“我當年并沒有逼孩子學醫,但是我從內心贊成她倆的選擇。我告訴她倆,學醫意味著奉獻,學醫就是要忘記個人利益,學醫還要準備一輩子吃苦。”
長江日報記者羅蘭 通訊員聶文聞 彭錦弦 陳有為
編輯:何方
關鍵詞:醫生 醫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