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半年經濟委員說 千磨萬擊還堅勁“保持韌性”最高頻
本報記者 崔呂萍
百年未有之疫情,疊加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往哪里走?人民幸福生活如何追求?這雖不是中國一國所面臨之“考題”,但中國一定是那個成績優異的“考生”。
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32167億元,同比增長12.7%;兩年平均增長5.3%,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經濟發展呈現穩中加固、穩中向好態勢。
保持韌性,保持定力。“期中考試”答卷可圈可點的同時,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在接受我們采訪時,跳出成績,直奔未來而去。
過度擔心通脹沒道理,
適度流動性投放很必要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而工業要發展,原材料是必不可少的。
2020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全球主要央行加大流動性投放力度以及全球經濟逐漸復蘇,主要大宗商品的價格開始“漲”聲不斷。同樣,我國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也有所抬頭,今年6月末,已達到8.8%,市場普遍擔心,工業品價格上漲將影響耐用消費品價格。
“無須過度擔心所謂的通脹壓力。”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一直密切關注這一話題。在回答我們的提問時,他給出了3條“無須過度擔心”的理由。
其一,我國貨幣政策堅持不搞大水漫灌,水不漲船不高。
其二,當前我國農副食品供應充足,供需總體平衡,豬肉價格連續4個月呈現單月10%以上的下跌,且跌幅進一步擴大。
其三,伴隨經濟穩步復蘇,生活用品價格將保持穩定。
“擔心不必要,但我們也需要關注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對中小微企業成本的推動和投資的壓制,需要配以適度的流動性投放。”這是楊成長的建議。
高學歷不意味著有本事,
真本事“變現”需政府市場托底
6月,畢業季,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為15.4%。這一數據引起全國政協常委、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賈楠的關注。
“在畢業季,這一數據比例是可以理解的,一些不急于就業的學生可以采取緩就業、慢就業的做法。但事實上,制造業還是非常缺乏人才的,技術工人、工程師都比較缺乏。”為此,賈楠建議學子們不要眼高手低,高學歷不意味著真本事,要積極參與崗前培訓;用人單位的招工條件也不應一味追求高學歷;而且學生學業延長也將引發晚婚現象,結婚晚必然使得生育晚,甚至影響到生育質量,這與鼓勵生育政策存在矛盾。
同樣是談人才問題,全國政協常委、安徽省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永飛則認為,讓專業人才發揮出專業作用,需要同步釋放政府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從政府角度看,要完善并用足用好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制度工具箱,在破除科技管理體制機制障礙上要有膽識有魄力有力度有速度。給科技創新企業市場機會,優化營商環境。在一些領域和環節,比如全局性、戰略性的基礎研究,政府要當仁不讓發揮決定性作用,包括投入的傾斜、要素的集聚、力量的協同、保障的到位。強化科技創新是發展第一動力的理念,在人才培養、選拔、使用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完善體制機制;從市場角度看,中國有全球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又是我們堅實的底氣。一方面,我們支持培育本土科技企業壯大要不遺余力;另一方面,積極吸引外資的力度不能減,步子不能停。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發揮,可以賦予中國科技企業和產業鏈供應鏈強大的活力與韌性。”鄭永飛這樣說。
一枝一葉總關情,
少了中小微企業可不行
談就業,就得談企業。而一談起中小微企業,很多人關心,也有一些人為之揪心。
“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中小微企業發展,積極推動發展普惠金融,密集出臺惠企政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有力穩固了中小微企業的發展信心。中小微企業是我國數量最大、最活躍的市場主體,保中小微企業,就是保就業、保民生。因此,保持持續穩定的支持力度,進一步紓困惠企、激發活力,對于促進中小微企業長期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在這個話題上,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葉青頗具發言權。
展望未來,葉青建議,一方面應進一步增強為中小微企業紓困的精準度,另一方面也應進一步夯實中小微企業發展基礎,特別是從體制機制上為中小微企業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確保減稅降費、普惠金融等政策紅利能夠及時走深走實、做到應享盡享。
圍繞這一話題,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工商聯副主席楊正國透露,2020年陜西省工商聯組織的調研發現,中小微企業融資環境改善尚不明顯,隱形的門檻依舊沒有完全消除。“特別是今年以來部分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一些小微企業面臨成本上升的經營壓力,對資金的需求將更加強烈。這次降準后,希望政府引導金融機構積極運用降準資金,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楊正國表示。
“我國農業、畜牧業等上半年取得的成績表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持續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日益凸顯。更重要的是,保持農業穩定發展,確保糧食、肉奶蛋、蔬菜、果品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談及此,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助理霍學喜這樣表示。
他同時認為,展望未來,應繼續加快農業數字化政府標準體系建設,政府標準應以滿足數字農業公共管理需要和有效矯正市場失靈為目標,推行最低強制標準,確保數字農業經營主體能夠遵從。同時,要聚焦重要農產品,形成農業物聯網建設的市場參與體制。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企業 市場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