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衣食無憂好日子 健康富足喜盈門——從“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新華社北京7月17日電 題:衣食無憂好日子 健康富足喜盈門——從“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新華社記者王優玲、侯雪靜、蔡擁軍
從基本解決溫飽,到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告別千年絕對貧困,人民生活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穿越百年,夢圓今朝。更滿意的收入,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有品質的生活……一組組民生數據,一個個幸福家庭剪影,“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美好愿景已成現實。
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環山鄉環二村文化禮堂,村民錄制拜年視頻,給在外地過年的鄉親們送上新春祝福(2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從吃不飽飯到擺脫絕對貧困 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
仲夏清晨,在成昆鐵路線上行駛的“小慢車”上,身披“察爾瓦”羊毛披氈搭車趕集的彝族老鄉們已經開始了一天的生意,剛摘的蔬菜、鮮活的雞鴨……不等到集市已經賣了大半。
列車載出了山里的特產,也帶來了山外的游客,曾經沉寂的鄉村“活”了起來。
在成昆鐵路5633次列車的“流動集市”上,彝族婦女(前右)向其他乘客售賣山貨(4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彝族小山村的變遷,折射了中國最貧困人口生活的根本改善,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波瀾壯闊的偉大歷程——
過去8年,中國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平均每年減貧1000多萬人,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
“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同時,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激人奮進。
這是2020年7月15日拍攝的江西省井岡山市神山村村民笑臉合集(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披荊斬棘,篳路藍縷。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同貧困作斗爭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積貧積弱,人民貧困如洗,尤其是農村貧困問題突出。按照現行貧困標準,1978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7.7億人,農村貧困發生率高達97.5%。
改革開放后,隨著農業、農村改革不斷深入和扶貧開發大力推進,貧困人口大幅減少。1986年,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成立,中國首次在國家層面確立了扶貧開發的方針、貧困標準、重點貧困地區。
2009年,國家將農村扶貧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196元,扶貧開發對象覆蓋4007萬人;
2011年,扶貧標準再次提高到2300元,1.28億人口成為新標準下的扶貧對象。
歷經兩次大力度上調扶貧標準后,到2012年末,中國農村貧困人口下降至9899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降至10.2%。
黨的十八大后,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打響新時期脫貧攻堅戰。
響徹云霄的誓言背后是一系列精準扶貧方略:堅持“六個精準”,實施“五個一批”,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問題,瞄準“兩不愁三保障”,實行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
改革開放至今,按照現行貧困標準計算,中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按照世界銀行國際貧困標準,中國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
“中國的重大成就,為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所描繪的更加美好和繁榮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
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開寺街,商販取下客人預約購買的香腸(2019年12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從生存型邁向發展型 百姓生活更加健康富足
20世紀70年代,年均收入1370.72元;
21世紀第一個10年,年均收入65602.51元;
2020年,總收入167705.40元,是1977年的151倍……
這是80歲大連市民安邦才自1956年以來記錄在家庭“小賬本”上的收入變化。
不斷攀升的家庭收入,也對應了生活物品的迭代更新:電視機換了4茬,電冰箱換了3茬,電腦換了2茬……
小小賬本上,兩條躍然向上的家庭收支曲線,透著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折射出中國億萬家庭幾十年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山西省運城市夏縣祁家河鄉橫口村村民將西瓜裝車(6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新中國成立之初,居民收入很低:195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98元;1978年僅為171元;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成果惠及億萬家庭。到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228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24.3倍。
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人均消費支出不斷增加,生活品質日益改善。1956年,全國人均消費支出僅為88元;而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9853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19.2倍。
“民以食為天”。老百姓的飯桌上,食物種類多起來了,營養更加豐富。1949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僅為209公斤,目前達到474公斤;1949年我國人均肉類消費僅為4公斤,而2019年達到近27公斤。
小康生活的底色不僅僅是吃飽穿暖。從無到有,家庭耐用消費品不斷普及和升級換代,生活品質不斷提高。
不同時代結婚“三大件”代表著生活水平的改變:
20世紀70年代手表、自行車、縫紉機;
20世紀80年代冰箱、彩電、洗衣機;
20世紀90年代空調、音響、錄像機、摩托車、電腦……
如今,各類家用電器在城鄉居民家庭普及,移動電話、計算機、汽車走進尋常百姓家。
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行的2021湖南汽車展覽會暨長沙市汽車消費節上,工作人員(右)向參觀者介紹展車(5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2020年,全國居民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為37.1輛,每百戶移動電話擁有量為253.8部,每百戶空調擁有量為117.7臺。
不僅吃飽穿暖,住房條件也得到了巨大改善。1978年,農村和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分別只有6.7平方米和8.1平方米,而2018年則分別達到了39平方米和47.3平方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食品、服裝、家電、住房、汽車等商品消費“排浪式”擴張浪潮。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舒適,消費從生存型邁向發展型,“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內涵變得豐富,在國家發展藍圖里奏響幸福的樂章。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逐夢共同富裕新征程
藍天白云,椰風海韻。
啟動建設一周年的海南自由貿易港,不久前迎來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來自約70個國家和地區、1505家企業、2628個消費精品品牌參展,從服飾箱包到美妝精品,從珠寶鉆石到游艇汽車……
觀眾在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現場參觀(5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透過消博會的窗口,中國大市場消費潛力不斷釋放,成為新時代“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生動寫照。
今天的中國,經濟總量已超過100萬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提高到17%以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穩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與高收入國家發展的差距繼續縮小。
“中國已進入消費升級的重要階段,消費者對多樣化、個性化和高品質商品的需求日益增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說。
今天的中國,創意、環保、低碳、健康、安全正成為新的消費關鍵詞——
從滑翔傘、跳傘、熱氣球到潛水,從探洞到登山……冰雪旅游、體育旅游、體驗式旅游等個性化旅游方式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青睞;
政府對公園、綠地、圖書館、老年活動中心不斷加大投入。20世紀80年代至今,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10.1%提高到41.1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3.45平方米提高到14.8平方米,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在河北石家莊橋西區振頭街道普愛養老照護中心,老人在做康復訓練(6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截至去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9.89億,占全球網民20%左右。網絡購物快速發展,“小鎮青年”“銀發一族”“Z世代”等消費新群體快速崛起,14億多人的中國大市場成為提振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信心所在。
面向未來,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十四五”規劃綱要把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引導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
發展信息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鼓勵定制、體驗、智能、時尚消費……新征程上的中國消費之變,彰顯“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本色。
展望“十四五”,我國民生福祉將達到新水平。屆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基本同步;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展望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屆時,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貧困 消費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