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省下來的“三公”經費該去哪兒?
【扶貧幫困】“把錢撥到山區,那里的孩子需要”“應當用于危房改造、開路修橋工程”……在網民看來,盡管國家扶貧幫困已有專項基金,但如果省下來的“三公”經費,能夠實現“雪中送炭”,也是一種欣慰。
“我認為,省下來的錢應該用于那些生活在最底層的群體。比如留守兒童、孤寡老人、貧困戶……讓貧富差距縮小、再縮小。”網友“劉麗”說。“我們單位今年‘三公’經費省下來的錢,全部用在困難群眾的慰問上了,雖然能照顧到的人數量有限,但大家都覺得很高興。”網民“祁侯”說。
據悉,今年1月,民盟廣東省委向廣東省政協遞交的一份提案中建議,省級財政節約的“三公”經費,可由財政統籌安排用于扶貧和改善民生;市縣以下各級財政節約的“三公”經費,可借鑒香港、澳門等地的做法,向市民直接發放現金;將省下的“三公”經費,作為財政“民生支出”的科目,向各級政府屬地的“常住人口”或困難群眾,一次性發放“民生消費券”。
全國人大代表張育彪建議,各級政府財政部門可年底或第二年年初,對各部門的“三公”經費執行情況清查后,應將節余的資金統一收回統籌安排,不再只是節余在部門賬上或結轉至下一年,由人民政府根據當年的實際情況,給予困難群眾和低收入群眾補貼。
不過,“對于‘三公’經費用于扶貧幫困,國家還是要建立起有效而暢通的幫扶機制,不能臨時性地‘走過場’。”傅企平說,“同時,還要改變觀念,改變扶貧幫困的形式,從單純輸血向培養其造血能力轉變,追求扶貧幫困的長期效果。”
【環境治理】“省下來的‘三公’經費,請用于環境治理!”當全國不斷遭受霧霾等大氣污染的侵襲,當藍天、白云、清水、綠地,逐漸成為一種“奢侈”的生活享受時,加大環境治理的投入,成為更多人的共識。
“壓縮‘三公’經費,肯定舉雙手贊成。省下來的錢,還是要用于環保民生,比如今年的清河凈水工程等。而且不能只是說說就算了,要定期公布使用情況,接受各界監督。”網民“燕歸銜泥”說。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范柏乃認為,節省下來的“三公”經費具體投向哪個領域,根本原則是“補短”:先于“揚長”。“比如浙江正進行‘五水共治’項目,就需要大量投入。而一些大氣污染嚴重的省份,省下來的‘三公’經費也可以用于治霾。”
全國人大代表黃細花認為,鑒于公眾對環境治理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盡管在財政統籌大盤子里,環保支出也在增加,但還是可以考慮將部分省下的“三公”經費,專門用于污染治理、垃圾分類等環保支出。
此外,專家還提到了兩個應當注意的問題。“在投入資金的方向上,政府意愿和百姓意愿很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況。”范柏乃說,因此,節省下來的“三公”經費去向問題,應該廣泛征求百姓意見,保證他們的參與權和表決權。
另一方面,討論經費去向的前提,是縮減“三公”消費支出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陳海嘯等代表認為,必須建立一套可持續性機制,將“三公”經費長期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在建立這個機制的時候,可以配合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將政府職能做個梳理,為每個部門、每個崗位制定可行的‘三公’經費標準。”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三公 經費 省下來 去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