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5年來近40地區試點官員財產公開 多數曇花一現
原標題:5年來近40地區試點官員財產公開
健全反腐倡廉法規制度體系,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防控廉政風險、防止利益沖突、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任職回避等方面法律法規,推行新提任領導干部有關事項公開制度試點。
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
——摘自《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
新京報訊 8月11日,哈爾濱市提出,擬提拔考察的人選,須公開收入、汽車、住房等個人資產。這是5年來,第3個試點官員財產公開的省會城市。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行新提任領導干部有關事項公開制度試點”。
據新京報記者統計,2009年新疆阿勒泰地區首開先河至今,試點官員財產公開的地區已接近40個。
公示級別
財產公開科級占一半
近40個試點地區中,除了銀川、哈爾濱、石家莊3個省會城市,其余試點均為縣市區。由于試點地區行政級別不高,所以,科級干部系官員財產公開的“主力”。
以新京報記者回訪的30個試點地區為例,公示范圍涉及局級干部的僅有廣州南沙區。該區新提拔的市管干部,以及從外部調入的處局級干部,都要公開個人財產。但只是內部公示,公眾無法查詢。
其余試點中,不包括剛啟動的哈爾濱市和4個宣布公開但后無下文的地區,只有9個試點地區將處級干部納入了公開范圍。
剩余15個試點地區,均將公開級別限定在科級,占比達50%。如江蘇無錫北塘區,只要求新提任的副科級干部公示財產,被形容為“最小的財產公示”。
試點回訪
多個地方避談財產公開
8月13日至15日,新京報記者回訪其中30個試點地區,結果發現,多地對官員財產公開未作表態。
8月13日,新京報記者致電哈爾濱市委組織部辦公室,詢問其公開范圍、公開渠道等信息。辦公室工作人員稱,該工作由調配處負責。但調配處工作人員讓記者仍與辦公室溝通。
對官員財產公開未作表態,并非只有哈爾濱。新京報記者回訪的30個試點中,9個試點一連3日電話無人接聽;9個試點稱“忙”或“不清楚具體情況,不便接受采訪”。
盤點
【終止試點地區】
超半數試點“曇花一現”
新京報記者回訪發現,30個試點地區中,“曇花一現”的地區多達13個。還有4個試點曾宣布啟動官員財產公開,但之后無下文。查詢此前的公開報道,本次記者未進行回訪的近10個試點中,已有3個公示一兩次后即告終止。綜上,官員財產公開試點5年來,曇花一現的試點地區占比超50%。
原因1
人走政息
目前,新疆阿勒泰廉政網已經找不到“公示欄”。2009年,這個公示欄曾公開了1054名官員的財產信息。阿勒泰一度成為我國官員財產公開的代表。
當年,阿勒泰官員財產公示推行者、阿勒泰地區紀委書記吳偉平接受媒體采訪時稱,逐步實現“有限公開最終過渡到無限公開”。
公開兩次之后,吳偉平于當年9月因病去世。其后近兩年,阿勒泰紀委書記崗位一直空缺。直到2011年2月,楊振海接任,被媒體問及何時恢復官員財產公開時,“不再按照原來的制度做了,現在我們按照自治區統一要求進行官員財產申報。只有申報,沒有公示”。
8月14日,阿勒泰紀委工作人員表示,“現在有計劃進行新一輪財產公示,但還未成形”。
因“人走政息”停止試點的還有湖南湘鄉。湖南湘鄉市紀委工作人員稱,2009年進行過財產公示,但現在沒有進行,因為當時的領導調走了。
中國人民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周淑真、中山大學黨史黨建研究所所長郭文亮認為,“人走政息”是導致官員財產公開曇花一現的主要原因,試點一段時間,有的官員已經開始接受、逐步適應,這時因為領導調整而終止,對試點地區是一種損失。
原因2
遇到阻力
據新京報記者了解,一些地區終止試點,源于公眾壓力和個別官員的阻力。
以湖南湘鄉為例,當年,湘鄉市公開的力度很大,包括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長、市政協主席在內的9名市委常委,以及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公安局政委局長等所有正縣級和副縣級干部,共計69人,全部公開。
不同于其他試點,湘鄉市公開的重點是干部住房。在湘潭廉政網上,點擊干部姓名,就能查到其名下的所有房產信息,如套數、房產性質、位置、建筑面積、房屋價格、產權人姓名與公示人關系等。
這次公示顯示,69人中,只有1人沒有房產,51人有一套房,16人有兩套房,還有1人(湘鄉市東山辦事處黨委書記彭立榮)有3套房(50.79平方米的福利房、133.8平方米的商品房、800.6平方米的自建房)。公示后,引發軒然大波,不少人質疑,“一名鄉鎮干部的住房面積怎能接近1000平方米”。
湘鄉市紀委工作人員對新京報記者坦言,當時進行房產公示時引起了一些矛盾、糾紛,有個別新提拔干部不是很配合。后來,上級沒有再提財產公示的要求,就沒有再搞。
其余30余個試點公示的內容中,房產公示只限于套數,尚未公示房產面積、價格等詳細信息。
編輯:牟宗娜
關鍵詞:40地區試點官員財產公開 預防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