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周信芳:歌臺深處筑心防
周信芳《明末遺恨》劇照
1931年9月的一天晚上,周信芳在上海天蟾舞臺演完連臺本戲《封神榜》,來到化妝間卸妝,一張晚報吸引了他的注意——報上以大號字體刊登了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消息。周信芳先是震驚,繼而極其憤怒。他連夜與劇院老板和戲班同人商議,《封神榜》里穩坐釣臺的姜太公不合時宜,《封神榜》立即停演,抓緊時間排演一些表現人民的痛苦、憤怒,鼓舞人民起來與侵略者斗爭的戲。
周信芳請來尤金圭與自己合作,著手整理、創作表現清代三百年歷史的連臺本戲《滿清三百年》,希望能夠借古諷今。1931年10月28日,這出戲的頭本在天蟾舞臺首演,講的是明代將領洪承疇被清兵俘獲,起初不肯投降,多爾袞用美人計迫使洪承疇降清的故事。周信芳在其中飾演洪承疇,有兩句自嘲式的臺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昔日烏紗金翎頂,大忠臣倒做了兩朝臣。”周信芳希望這樣的無奈自嘲可以警示今人千萬不要重蹈洪承疇的覆轍。
1931年12月,《滿清三百年》的第二本在天蟾舞臺演出,周信芳把南派京劇舊有的《明末遺恨》編入其中,次年4月又推出了第三本。這出連臺本戲尤其是《明末遺恨》一劇,起到了周信芳力求達到的“喚起人心,齊力救亡”的作用,每每周信芳借崇禎帝之口說出“賣國的漢奸何其多”時,臺下總是為之喝彩。
淞滬抗戰后,上海局勢動蕩,1932年5月,周信芳脫離了天蟾舞臺,他約請周五寶、劉斌昆、王瀛洲等一群志同道合的藝術伙伴,組織了移風劇社。取名“移風”,周信芳說:“我就是想把上海茍且偷安、妥協投降的風氣轉移過來。”
周信芳率領移風劇社北上演出,足跡踏上青島、濟南、天津、長春、哈爾濱、北平等,所演劇目以《明末遺恨》為主,大多是激發愛國熱忱、宣傳與侵略者堅決斗爭的作品。在天津演出時,正好趕上日寇在天津大搞軍事演習,成日里炮聲隆隆、人心惶惶。周信芳在天津演出了《臥薪嘗膽》,報紙上刊登的廣告標題為“喚醒國民,有益社會,激昂偉大,杰作佳劇”。在劇情介紹中,報上寫道:“《臥薪嘗膽》之故事真能仿效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群眾一心,何愁不報仇雪恥,何慮不強國。”當時,給周信芳配戲的劉韻芳要回上海結婚,向周信芳辭行并請周為他的紙扇題詞,周信芳題寫了三首杜甫的七律:《蜀相》、《恨別》、《野望》,這些詩句要么表達著對失路英雄的慨嘆,要么傳遞著對山河破碎的悲憤。在短短的跋中,周信芳寫道:“是夜炮聲隆隆,更可留念。”一位藝術家的愛國憂民情懷了然其間。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當時周信芳正在天津演出,戲班被困天津,周信芳想方設法才得以回到上海。周信芳回滬正趕上八一三事變,他們的船剛靠攏上海碼頭,就見到敵機在黃浦江上空狂吼,這點燃了周信芳心中正義的怒火,他很快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之中,加入了由田漢和歐陽予倩任負責人的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10月6日,該協會在上海卡爾登大戲院前臺二樓辦公室舉行座談會,周信芳與歐陽予倩倡議成立戲劇界救亡協會,并專門設立歌(平)劇部。歌(平)劇部成立后,隨即開展各種救亡宣傳活動,周信芳與高百歲、金素琴等人奔赴近郊戰場的前沿陣地慰問抗日戰士,又去后方傷兵醫院看望負傷戰士,周信芳還經常在電臺進行義播勸募,并時常播唱《明末遺恨》,收音機里周信芳蒼勁有力的念白鼓舞了許多人:“我君臣雖死,也要死個悲壯慷慨!”
這個時期,周信芳精心打造、希望借以服務于抗戰的劇目除了《明末遺恨》就是《徽欽二帝》。《徽欽二帝》由電影編劇朱石麟執筆,于1938年9月在卡爾登大戲院首演。這出戲此前其他演員演出過,重點描寫宮闈荒淫、權臣誤國,而周信芳的版本則重在突出亡國之痛,同時鼓舞人們在痛苦中爆發,救亡圖存,其中宋徽宗有兩句唱詞是“只要萬眾心不死,復興中華總有期”,深得觀眾共鳴。每每演出,即使天氣不好,也總是滿座,有時雨太大劇場門口積水,就在門口搭上長長的木板直通場內。但不幸的是,《徽欽二帝》演了21天就被敵偽勒令停演了。
周信芳極為震怒,他登報聲明《徽欽二帝》停演的原因,并夜以繼日地編寫歌頌民族英雄的新戲《文天祥》,這出戲還是遭到禁演。但周信芳不顧敵偽威脅,依然在卡爾登大戲院的舞臺兩側貼出新戲預告,一邊是《文天祥》,一邊是《史可法》。
周信芳就這樣一邊與敵偽斗爭,一邊排演鼓舞士氣、支持抗戰的劇目,與梅蘭芳蓄須明志、程硯秋歸耕田園一道,以一位藝術家的方式表達著對日寇的抵抗和對國家民族的熱愛。
1945年抗戰勝利,田漢題詩一首送給周信芳,最后一句是這樣的:更有江南伶杰在,歌臺深處筑心防。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周信芳 藝術家 劇目 《明末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