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論文就像GDP別看太重

2015年11月20日 09:34 | 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防止論文撤稿事件的再次發生,當務之急是改革科研評價機制,讓論文回歸科學本質,不再以論文論成敗

       

2015年,中國學術界接連經受了三次撤稿風波。一次是3月份,英國BMC出版社撤回43篇論文,其中有41篇出自中國學者之手。第二次是8月份,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已經發表的來自中國作者的64篇論文。最近的一次是10月份,全球學術期刊出版巨頭愛思唯爾撤銷旗下5種雜志中來自中國高校或研究機構的9篇論文。

針對接二連三的撤稿事件,中國科協近日發布了《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五不”行為守則》,重申和強調科技工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行為規范。

“五不”行為守則是:不由“第三方”代寫論文,不由“第三方”代投論文,不由“第三方”對論文內容進行修改,不提供虛假同行評審人信息,不違反論文署名規范。這實際上是在引導論文回歸科學本質。

近年來,我國科研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量大幅增長,質量顯著提升。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論文撤稿、論文造假等。盡管科技、教育等主管部門針對這些問題先后出臺了一些規定,但似乎效果并不理想。

論文撤稿事件為何屢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因為論文數量多少往往被作為人才評價的最重要指標。申請課題、引進人才、評職稱、報獎項,樣樣都離不開論文,以至于出現了“學歷再高能力再強,沒有論文一票否決”的怪現象。

論文不僅是科研成果的集中體現和載體,也是科學共同體交流的重要平臺。應該說,有了科研成果就應該積極發表論文。而目前的問題是,過度追求論文數量。一些地方和單位把論文數量看得像GDP那樣,將其作為評價科技最重要的指標,只關注論文發表,而不關注學術研究本身。如此一來就助推了論文“大躍進”,導致垃圾論文滿天飛,扭曲了正常的科研人才評價體系,阻礙了科學研究和自主創新,也敗壞了學術風氣。

“SCI之父”尤金·加菲爾德博士曾表示,SCI是一個國際標準數據庫,單純用這樣的標準來衡量科研人員是不合適的,以SCI論文數量評價科學水平更是不合適。評估人才或機構或期刊,應該用多個科學評估標準而不是一個評估標準。人們必須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必須重視論文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為此,防止論文撤稿事件的再次發生,當務之急是改革科研評價機制,讓論文回歸其科學本質,不再以論文論成敗。

比如,堅持分類考核,建立綜合考評制度。在這方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已經開展了積極的探索,也取得了成熟的經驗。針對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所里以其發表論文的質量和數量為主設置指標;針對從事關鍵技術和裝備開發、產品設計人員,則按專利、產品、標準等的數量、質量和效益為主設置指標;而對于轉化人員,就按其推廣品種、轉化成果、轉讓技術與專利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為主設置指標。對于科研輔助和管理人員,由科研人員或其他服務對象對其服務的質量、數量、態度等方面進行記工分考核,通過計分結果確定提供服務的滿意程度和獎懲措施。

此外,還應該通過考核機制,把廣大科技人員逐步引導到提高論文的質量和被引用率上來,從而實現我國科技論文數量與質量的均衡發展。因為,我們不是不需要論文,而是需要一流的學術論文、一流的學術專著,以及一流的學術大師。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論文撤稿 發表論文 “五不”守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