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張惠妹被罰普及“法治無彈性”常識
張惠妹暌違3年再次于臺灣跨年,不但擔任臺北場的壓軸嘉賓,還在當天帶來20多首歌曲,仿佛是個人演唱會般,從晚上12點倒數完后接著開唱,一連演出十余首歌曲,一直和現場觀眾玩到凌晨1點20分。據媒體報道,當天她表演時段的分貝檢測有4次超標,音量最高一度達到91.3分貝,最后遭開罰12萬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4萬。而粉絲為此抱不平,認為跨年就是要High,不該做如此限制。
跨年之夜,自費搭建舞臺開個唱,與現場觀眾一起聯歡,張惠妹為了“與粉絲同樂”,可以說是頗費心思,其行為也“滿滿有愛”而極具公益元素。然而僅僅因為其表演時分貝超標就被開列罰單,讓歡慶的氛圍有了一點不和諧的音符,相關部門如此“不解風情”,在很多人看來,此舉似乎少了一點執法的人性化。
然而對于這樣的處理,無論是被罰者,還是普通公眾,不但沒有矯情式的責怪,反倒是頗習以為常。開演唱會狂歡是一回事,而噪聲擾民被罰又是另一回事,兩者之間看似沖突卻在此時和諧共振。既然有規矩,就必須按規矩辦,否則一切就可能亂套。法不外乎人情,不是說人情可以替代法,而是只有在法內去講求人情,而不可僭越或者踐踏法律,否則又何來的法律尊嚴,又何來的法治社會。
所謂的法治,簡單一點說是“以法律為準繩”,法律規定和限制了的事,無論涉及誰,無論其行為的環境有多特殊,該受到處罰的就必須處罰。比如出租車為了救人而違法,除非法律有“例外條款”,那么可以先對其違法行為進行處罰,然后再根據其提出的申請按程序給予救濟,而不能以“救人可以原諒”而忽略了最基礎的一步。正是法律的這種“無情性”,才使得其有了剛性的威懾力,也才有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可靠性。
否則,隨便一個客觀理由就可以法外開恩,那么法律就會成為“任人把玩的橡皮泥”,變得彈性十足而毫無規律;如果沒有了“違法必究”的后果倒逼,自然也就無以樹立“有法必依”的法律意識。時下,國內法治建設的最大障礙,就在于法律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彈性過大,可操作的空間太大,社會缺乏對法律的敬仰。比如法律明明規定應當重罰的,卻因為有人打招呼、說情而受到了輕判;還有不能給予減刑或者假釋的,也被有些人作為尋租的工具,以至于有了“花錢撈人”的潛規則;至于諸如預交罰款、發文催罰款任務更是執法違法的典型??傊?,有了“關系”或者“背景”,就可以“我爸是李剛”式的狂傲,而沒有了這些就可能被“錯捕或者錯判”,無罪者成了有罪者。
還有一些最常見的現象是,一個家里有吸毒的孩子逼得父母錘殺后,鄰里就會替其說好話;還有家里有癱瘓在床的病人,其家庭成員不堪重負而將其殺死,往往會引發泛濫成災的同情。于是法官在審判之時,也會考慮到這些外部因素并進行“人性化處理”。至于廣場舞擾民更是同情大于譴責,并以“政府提供的公共場地不足”作為客觀理由,從而使那些“潑糞抗議者”的權利被群體化漠視,自然那些寫于紙上的“噪聲污染”也就成了擺設。而如張惠妹 “阿妹條款”式的嚴苛,則是難以望其項背,也足以暴露在法律意識與法治水平上的短板。
其實,張惠妹參加跨年夜演唱會因音量太高被罰的最大意義,在于普及了“法治無彈性”的基本常識?;氐絻鹊?,若整個社會都有此共識和強烈的意識,并讓法律得到不打折的執行,那么依法治理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實現社會法治化才會有牢固的保障。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張惠妹被罰 演唱會分貝超標 “法治無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