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跨年性侵案”,移民為何被污名化
“跨年性侵案”應該是一次被刻意放大的新聞炒作。在人類的歷史上,從來不缺乏所謂對“移民群體”、“外來群體”玷污、誘拐當地女性與兒童的擔憂。
近日,德國科隆及漢堡除夕夜發生集體性騷擾案件,逾120名女子報警稱遭到騷擾,這一消息令德國舉國震驚。由于多名受害人稱疑犯“相貌像阿拉伯人及北非人”,這觸發了反難民聲浪。然而,德國警方強調,沒確實證據顯示犯案者是難民,懷疑案件涉及科隆鄰近城市杜塞爾多夫一個犯罪集團,已鎖定最少3名疑犯。
剛開始媒體曝出的“跨年性侵案”,應該是一次被刻意放大的新聞炒作。其實,在歐洲各國,每到跨年狂歡的時刻,在酒精與狂野舞曲的刺激之下,各種“涉性”的違法犯罪行為就成明顯的上升趨勢。在英國、德國、法國乃至荷蘭等國,都曾經多次報道出年輕白人群體類似的丑聞。尤其是科隆火車站地區,本就是放浪形骸的年輕人呼嘯聚集,類似案件高發的地區。在一般情況下,這種年輕人酒后亂性的新聞往往無法引起大眾的強烈關注,而今年之所以例外,并不是因為“性侵案件”更加惡劣或是聳人聽聞,而是因為有“難民”的概念能夠刺激大眾的眼球。
事實上,大多數的報案都是有關于“性騷擾”。這其中可能涉及年輕難民群體的外語能力,以及在與當地女性搭訕中的文化差異。在兩性的交往過程當中,所謂“騷擾”往往是一個為風俗、文化高度決定的問題。其關鍵性的因素在于女性是否感覺被“冒犯”或是“不適”。相比于熟悉狂歡規則的本地人,醉醺醺的外來群體本就更容易引起這種“不適”。
對于任何一個外來群體而言,在重新被社會吸納接收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諸多“失范”的現象。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一群體往往在融入的過程中,由于經濟、文化、政治的實際弱勢地位,帶來了諸多心理上的扭曲;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一群體對于移居地社會規則的陌生,帶來的無意沖撞。而在對陌生人恐懼的天性之下,本地群體往往會在心理上對于這種“失范”的現象反應強烈。
在人類的歷史上,從來不缺乏所謂對“移民群體”、“外來群體”玷污、誘拐當地女性與兒童的擔憂。在美國漫長的奴隸制度與種族隔離制度的歷史中,這種看法甚至長期被作為維系對黑人群體歧視與隔離的最重要的理由之一。而即使在沒有明顯種族區分的中國南方,也曾經在清朝發生過對于外地人“叫魂”的恐慌。所謂上千名中東難民的性侵大案,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傳統排外流言在現代大眾媒體中的重現。
坦率而言,德國在歐洲難民危機中的表現,的確讓很多對“文明沖突”深信不疑,對移民群體心懷敵意的人感到不爽。科隆爆出這樣的新聞,多少也會讓這些人有一種“我早就說過做好事沒有好下場”的快感與自鳴得意。然而從長遠來看,即便在融合的過程當中,存在一些艱巨的挑戰,但這批難民卻很有可能將是歐洲老齡化問題最救命的解藥。歷史將證明默克爾對中東難民打開大門的舉動,也許正是德國重返世界大國最關鍵的一步。
□儲殷(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研究員)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德國“跨年性侵案” 新聞炒作 “性騷擾” 反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