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韓方明:破解中國的國際化人才匱乏困境
隨著當下反腐的深入,官員進入私人公司者大幅增加,而私人部門的精英一是缺乏進入政府的意愿,二是政府本身也沒有吸納體制外精英的機制。
當然,這也可能滋生腐敗或游說,因為凡事均有正反兩面,整體而言,這種體制內外的交流和整合有利于高端人才的培養。
最后,缺乏選用優秀人才的魄力和留住優秀人才的機制。據統計,從1978年到2012年,中國留學生總數264.47萬人,2015年留學人數突破50萬。這個龐大的人才庫,可招募到各類急需的人才。然而,很多部門,尤其是涉外部門,對海外歸來人員不夠信任,很多部門甚至有著海外歸國人員不能擔任要職的潛規則。這就是不自信的表現,這樣即便招來人才也難以留住。
這方面中國古人頗有自信。盛唐,即便突厥人、阿拉伯人,也可以憑本事謀高官;近代,民國那些部長們,很多美國名校的博士,學識淵博,談吐儒雅,不高興了就揮一揮衣袖辭官到大學當教授,這方可稱之為人盡其才,方可成長出一流的國際化人才。
解決上述問題,化解中國國際化人才匱乏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從意識層面、制度層面和操作層面多方入手。
意識層面和制度層面短期內難以調整,在操作層面反而可以做些嘗試。比如,人才招募要更加靈活,“不拘一格降人才”,英雄莫問出處,甚至有些高級崗位,可以聘請外籍人士。迪拜的成功,很大程度是歐洲人管理的成果。從國際組織得到高級管理崗位時,也不必一定要從某幾個特定的部門選人,可以像古代發布“招賢榜”一樣,在全國范圍內公開選撥合適的人選,通過公開競爭的方式選撥。這樣選撥出來的人才,更有創造力和競爭性,更能代表中國發出聲音,在國際制度建設和話語權方面發揮獨特作用。
選撥,需要標準,專家認為,國際化人才應具備以下七種素質:寬廣的國際化視野和強烈的創新意識;熟悉掌握本專業的國際化知識;熟悉掌握國際慣例;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獨立的國際活動能力;較強的運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且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能經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在做國際人的同時不至于喪失中華民族的人格和國格。
擁有這些特質的人才,或在體制內,或在體制外;或在中國,或在美國,也許在新加坡。政府所需要做的,就是發現之,信之,用之。
(作者韓方明,中國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外交與國際關系智庫察哈爾學會主席)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韓方明 破解中國 國際化人才匱乏困境 人民政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