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探路十三五 探路十三五
十大民生熱點對話“十三五”:治霾治堵出路在哪?
“霧霾天的時候真想馬上逃離北京。”
——剛剛大學畢業的趙倩在北京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可一說起霧霾,她對未來的生活就憂心忡忡。
霧霾何日不再來
去年底以來,部分地區持續的霧霾天氣引起社會各界強烈關注。近年來各地不斷加強對霧霾等環境問題的治理力度,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距離百姓的期待還有不小的差距。
主持人:霧霾的成因是復雜的,各地采取治理措施的重點也是不一樣的,如何看待霧霾天的產生?
畢軍(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從霧霾源的構成來看,工業污染、機動車尾氣以及工地揚塵是污染的最主要來源。三者加起來基本上占到80%以上。
魏復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原總工程師):散煤燃燒造成的污染比較嚴重,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其對霧霾的影響不可小覷。農村燒1噸散煤比火電廠清潔燃煤50噸排放的污染物都高。
包景嶺(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環保局原總工程師):關注一般性,也要關注特殊性。2015年底的霧霾還有個特殊情況,主要原因是超靜穩天氣持續時間長。我分析,這次更多的是受鋒面逆溫的影響,暖濕氣流正好在京津冀地區與冷氣流相撞,熱空氣上升造成了大的污染帶,而且強度很大,沒有大的天氣過程很難破壞這個污染帶,而以往這樣的逆溫更容易出現在海上。
主持人:各位對機動車限行等措施怎么看?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的關系怎么理解?
畢軍:機動車限行只是治理大氣污染的一個治標辦法,從機動車尾氣治理的角度看,減少汽車尾氣里的污染物含量更為關鍵。我們應該不斷提升燃油品質,同樣的一升汽油,品質不一樣,污染物的排放完全不一樣。品質好的汽油和差的汽油污染物排放能相差四到五倍。
當然,約束個人過度的消費行為,壓縮高能耗的工業項目是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舉措。我們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當我們的物質消費適可而止的時候,就會減少經濟發展的壓力。
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的關系需要我們的消費模式、生活方式做出更加科學的改變。我們不能期待過著高能耗的生活而享受低污染的環境。
陳蒙蒙(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環保廳廳長):中央提出綠色發展的理念,江蘇發展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人口密度大、開發強度大、經濟體量大,資源環境問題仍是制約江蘇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生態環境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發展的關鍵是如何平衡好與環境的關系。同時,江蘇已被國家列為區域發展戰略環境影響評價試點省份。我們將改變以往“等比例、一刀切”的做法,指導各地處理好利用環境容量、控制排污總量、改善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增強區域發展與保護的協調性。
主持人:霧霾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對此怎么理解?
陳蒙蒙:霧霾治理不能腳痛醫腳,頭痛醫頭,我們要對產生污染源的這些領域全面系統地開展工作。今年江蘇在能源、工業、交通、建設、城鄉五大領域,將開展1437個大氣治理項目,包括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清潔能源利用、將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納入總量控制范圍、落實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措施、確保火點同比不上升等。
國家已經有了長三角大氣治理的合作機制,要充分發揮這個機制。去年我們保青奧,就充分應用了這個機制,江蘇、安徽、浙江、上海全部聯動。
楊震(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我認為,治理霧霾應該專業立法先行。霧霾困擾著許多城市,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國在環境保護立法上的一些不足,特別是沒有將環境所涉及的大氣、土壤、江河湖海中的水等,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來考慮,制定相互銜接而完善的環保法規。同時區域間立法缺乏一致性,這對于跨越區域的大氣治理工作帶來一定難度。
我們應將大氣、土壤和水資源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一體化治理,在立法、監管和治理上都要樹立整體的概念。
主持人:治理霧霾,還有哪些方面需要重點關注?
包景嶺:農業生產對大氣的影響需要進一步引起重視。秸稈焚燒對大氣產生直接影響,而秸稈還田腐爛也會產生甲烷等揮發性有機物,所以除了“五控”之外,“控農”也十分必要,需要引導農民正確處理秸稈。
對因控制排污可能引起的競爭不公平問題也需要重視。一些企業為了保護大氣加上脫硫設備,但隨著成本增加產品售價也會增加,如何通過政策來完善和保障公平競爭也是十分重要的。
整理:楊紹功 李鯤; 主持人:何晏
編輯:趙彥
關鍵詞:十大民生熱點 十三五 治理霧霾 治理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