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供給側改革如何給民生領域“對癥下藥”?
隨著政策不斷松綁,民間資本深入到教育領域內部的通道被進一步打通。鼓勵發展民辦教育已經成為明確的政策方向,教育法修正草案通過在即,促進職業教育和學前教育,允許營利性民辦學校存在,供給側改革正推動教育進入產業化發展模式。
就業:關鍵是企業的升級發展
企業是經濟的微觀基礎,是就業的載體、財政收入的主要貢獻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眼點應放在企業盈利的預期上。而企業的核心問題,則是工業、制造業部門的困難。中國消費者在國外買馬桶蓋、電飯煲,不少高技術裝備、產品長期依賴進口,背后指向的正是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提質、轉型、升級。
從行業層面看,這需要對僵尸企業“快刀斬亂麻”,及時止損,給更為市場化的企業留出發展空間;從企業管理上講,則需要國企改革進一步推進,這不僅僅是破產兼并重組上的改革,更是整體資本、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上的更新。而在市場已擁有了良好的勞動力容納流轉渠道的當下,分流下崗人員,做起來不會比當年更困難。而這些人力資源重新補給市場,對經濟企穩也大有益處。
消費: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
國內消費外溢的背后,有一個問題不得不正視:我國現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居民收入增加,消費不斷升級,但由于目前還沒有形成匹配較高消費水平的有效供給,居民只能把購買力投向海外市場。
中央給消費升級的潛在領域描繪了一幅明確的藍圖:要求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重點推動服務、綠色、時尚、品質等六大領域消費升級。可以預見的是,通過供給端不斷地改革、完善,未來國內也能提供質量好、價格便宜的產品,老百姓也不用萬里迢迢遠赴國外往回背“洋貨”了。
在推動旅游業發展發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前提就是要弄清楚旅游業發展在哪方面還滿足不了旅游需求。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在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和旅游產品品種多樣化方面還是有較明顯的短板,所以,以供給側結構改革思維推進旅游產業發展,一是需要在強化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和豐富旅游產品體系上下功夫,二是要大力發展旅游新業態,促進旅游消費升級。“全域旅游”模式可以說是解決旅游供給側不足問題的一劑良方。
(綜合新華網、人民日報、中國經濟周刊等)
編輯:秦云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民生領域 醫療 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