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精準扶貧”需要“精準賦能”
“精準扶貧”要因地制宜,也要因人施策。貧困地區有發展的需求,貧困人口有致富的愿望,這些都是扶貧開發工作的原生動力。向貧困人口“賦能”,需要針對有創業意愿的民眾,加強政策扶持,鼓勵他們干事創業。針對多數勞動人口,要積極營造“家門口”就業或者轉移就業的有利環境,為他們提供教育培訓和完善的社會保障,支持他們拓寬視野、提升技能。同時,對于那些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從事勞動,或者缺乏家庭關愛的人群,要全部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不使一人掉隊。
資源放對了地方,就是財富。貧困地區脫貧也需要揚長避短。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要運用系統思維和全局思維思考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使之和周邊地區乃至省外、國外的需求有效對接起來。比如,內蒙古庫布齊地區將防沙治沙和精準扶貧結合,通過政府政策性支持、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發展沙漠生態產業,結果生態好了,人也富了。通過走差異化的路子,貧困地區完全可以挖掘自身的資源優勢,在發展致富的道路上“彎道超車”。
扶貧開發成敗之舉在于精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準到戶、精準到人,找對‘窮根’,明確靶向。”各級黨委政府唯有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以舍我其誰的責任感,撲下身子到貧困地區、貧困群眾中去調研問計,以問題為導向,為貧困地區的發展鋪好“底子”、出好“點子”,才能真正提升貧困地區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使全面小康的宏偉目標變成民殷國富的美好現實。
編輯:秦云
關鍵詞:精準扶貧 脫貧攻堅 十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