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公祭黃帝爭奪戰”背后是文化饑渴癥
4月4日,丙申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陜西省黃陵縣舉行。不過,5天后的4月9日,丙申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又將在河南省新鄭市舉行。短短6天內,一邊是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一邊是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對黃帝的國家公祭究竟應在哪里?其實,自2006年開始,陜西、河南兩地的網友關于“該到哪里拜祭”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澎湃新聞4月6日)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祖宗,在宗法體制之中,從來都是大事。國人都是炎黃子孫,黃帝也被奉為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因此,從廣義上講,陜西也好,河南也罷,無論哪一個省份祭拜黃帝,都代表著沿傳香火,都代表著對祖先的尊敬與緬懷,都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都是對中華歷史文明的發揚光大。
文化本來應是包容的,多地共同祭祀,也應該是一件幸事。不過,祭祀黃帝的爭議點在于,陜西有黃帝陵,河南有黃帝廟;陜西是其墓地所在,而河南有其故里所處。從漢字本義上講,陵是指帝王的墓地;廟是指供奉祖先的地方。陵也好,廟也罷,都是可以進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因此,兩地分別對黃帝進行祭祀,也都有理有據。
兩地分別祭祀黃帝,按理說是好事,也都可謂名正言順。但如果非要讓國家相關部門出面,規定只能在一地搞,恐怕必然會得罪其中一個地方。而關鍵的問題是,本來是共同祭祀的事,為什么兩地必須要爭個你死我活,只能存其一呢?
說到底,當下的祭祀不是祭祀,而是一種借助于經濟搭臺的文化唱戲,繼而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旅游資源。在某種程度上講,兩地之間的競爭與PK,本質上是在爭奪以黃帝為文化代表符號的旅游資源,兩地都想對這種資源進行壟斷。爭奪祭祀的目的,并非是顯示對祖先有多大的敬意,是不是足夠虔誠,而是為了爭取經濟發展和創造更多的GDP的機會。
爭黃帝的祭祀權,與爭曹操墓、李白故里等沒有什么區別。需要正視的是,我們并非熱愛文化以及文化符號本身,而是熱愛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背后的巨大利潤。這當然沒有什么原罪,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業,也完全符合節能、綠色、協調等發展理念,但是,地方之間過多的資源爭奪,說明的是文化資源本身的匱乏與稀缺。
黃帝、炎帝為代表的古代帝王將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但是,在傳統文化之外,文化產業的概念應該是豐富的、多樣的,而且,即便是發揚傳統文化,也不應該只局限于祭祀圣王先賢這樣一種古老的形式。文化壟斷的前提應該是文化創新,需要更多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
在文化產業領域,近年來有一個頗為流行的概念叫“IP文化”,即有知識產權的文化產業鏈。黃帝就是一個古老的“IP文化”。但是,當下社會的發展需要更多的“IP文化”。正如IP電視劇《瑯琊榜》熱播之后,多地開始爭奪瑯琊這個地名,文化產業需要創造出更多的概念與符號。文化產業大發展,更離不開對文化規律本身的尊重。只有站在整個文化產業的高度去思考問題,哪個地方應該祭祀黃帝才不會變成一道“二選一”式的選擇題。(王傳濤)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公祭黃帝爭奪戰”文化IP 公祭軒轅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