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要固守“總量控制原則”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價格司司長施子海昨日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國家層面新一輪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將啟動,各地或開始逐步調整醫療服務價格。不過,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并不簡單等同于醫療服務價格漲價。記者了解到,醫療服務價格改革遵循3個原則:一是保證改革后醫院總收入不降低;二是保證公眾總體就醫負擔不增加;三是確保醫保基金可承受。(6月30日《南方都市報》
之所以稱之為“新一輪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是源于在之前,已然啟動并實施了一輪服務價格改革。總的來說,就是“降低藥品價格,提高醫事服務費價格”。藥品零差價和基本藥物的新政實施之后,醫療機構終端的藥品價格得到了總量上的控制,“以藥養醫”的現象有所好轉。同時,在對醫療服務價格進行調整之后,逐步過渡到“以醫養醫”的層次,高水平、能力強的醫生收入得到了保障,其價值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不過,從眾多地方的改革嘗試來看,醫療服務價格改革之后,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一方面,藥品成本沒有得到根本性控制,“藥品降價死”之下,新特藥有了更廣泛的市場,也蠶食了零差價和基本藥物的改革成果。另一方面,醫事服務價格的大幅上漲,包括掛號費、門診費、服務費等普遍性提高,使得醫療的總成本出現了大幅度增長。再加上“過度檢查”帶來的大處方,患者的就醫負擔沒有下降,而國家醫保的支出也沒有得到控制。
在前門沒有關嚴的情況下,又啟動了成本增加的后門,就必然會導致結構性失衡和總量性失序。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醫院次均門診費用220元,人均衛生總費用2586.5元,實現連續多年上漲,并跑贏GDP。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醫療費用都在上漲,檢查費、藥費節節攀升,而掛號、手術、護理等費用多年未變,價格都在幾元、幾十元。從國際經驗來看,一所醫院的收入應該70%來自于醫療服務收費,30%來自于檢查、藥品等收費項目。
很顯然,在藥品成本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控制之下,如果再提高醫事服務價格,則會帶來就醫負擔的整體上漲,患者就會為改革進行更大的成本投入。2015年3月25日,重慶市各級公立醫療機構正式實施醫改新政,不過由于改革造成了患者負擔的加重,新政也被叫停而半途而廢。如此看來,作為一項系統性的改革,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若不能堅持“總量控制”的原則,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礎上,做好內部的結構優化和重組,那么改革就可能背離其預期,也無法獲得各個利益相關方的支持。
醫療價格改革涉及醫療機構、國家投入和所有患者,還要兼顧市場的實際情況,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若不實行總量控制,那么井噴式增長的成本,將會成為國家公共財政和患者的難承之重,也無法實現有序的發展。而要實現在既有的總量成本的基礎上進行改革,那么實行內部結構的優化就是唯一的路徑。
在總量控制下做加減法,不是簡單的數字游戲,而需要通過反復的論證和評估,并與現有的政策及其可持續性充分結合起來。若不能慮及利益訴求、現實情況和長遠需要等綜合因素,單兵突進的改革都會進入死胡同,這也是一些地方改革失敗的原因。因而,唯有綜合各種因素并采取系統性改革,并固守“總量控制”這一底線原則,那么改革才有可期的未來。(堂吉偉德)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醫療服務價格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