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專題 專題
關注“加強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
“像種糧一樣種草”
草原生態系統的問題,在發展中出現,也要依靠在發展中的辦法來解決。9月22日的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幾位專家和專家型委員,不約而同提到了人工草地種植的“新辦法”。
“我國草原牧區主要以天然草地為飼草來源的傳統粗放型畜牧業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方精云委員認為,發展優質高產的人工草地對于我國草原牧區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方精云介紹的在呼倫貝爾農墾進行的試驗成果更是具有說服力:人工草地的產量是天然草地的6-37倍,折合成蛋白質產量則更高;通過對天然草地的改良復壯,使其平均產草量由60公斤/畝增長到150-170公斤/畝,優質牧草比例從不足20%,提高到60%-80%……
“以小保大”的草地保護與利用模式既然可行,更需要“配套”建設。對此,方精云也提出國家加大牧草育種選種、分子育種技術應用以及良種繁育基地的建設;建立與牧草特點相適應的人工草地生產技術體系;建立規范的草產品加工與貯藏技術體系等具體建議。
“像種糧一樣種草,像對待種糧一樣對待種草。”在盧欣石教授看來,草原要可持續利用與發展,必須維持草原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牧草)+消費者(家畜)+分解者”,削減消費者數量難行,只有增加牧草生產量,才是維護草原生態系統平衡與草原人民生活水平的可行途徑。
他也舉例,“可在特定條件下,選擇適宜土地,進行人工種植多年生優良牧草,尤其是優良豆科牧草,例如苜蓿,粗蛋白含量是一般草地的3倍,產量是天然草地的10倍,土壤固氮相當于50公斤/畝尿素,同時多年生植被,而且對家畜有促繁殖作用。”
來自蘭州大學的南志標院士也認為,發展草地農業是解決我國草原退化和農業生產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草地農業簡稱草業,核心思想是實施糧草畜系統耦合,在草原牧區利用現有耕地適當種草,天然草原-栽培草地耦合,合理利用草原,遏制草原退化。”
“人”的力量對生態發展意義重大。在專家們看來,在草原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中,人工種草,是可行之道。(王卓)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 加強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