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難舉證、打擊難 網絡消費維權仍存諸多難題待解
互聯網用戶遭遇消費詐騙等行為后,維權成本比較高,導致很多用戶不大可能通過法律途徑維權。另外還存在舉證難問題。在網絡消費詐騙中,用戶缺乏技術手段,因此在舉證方面有很大難度。網絡侵權還表現為虛擬性、跨地域性,相關部門進行監管和打擊也存在一定難度。
□ 本報記者 杜曉
□ 本報實習生 張佳欣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消費詐騙可謂無孔不入。不過,與網絡消費詐騙剛出現時,受害者“啞巴吃黃連”的情形相比,近年來,針對網絡詐騙的消費維權行為逐漸增多。
近日,有互聯網第三方平臺發布了2017年《中國互聯網用戶消費維權報告》,對當前網絡消費維權行為的一些特征進行了分析。
90后成網絡詐騙主要受害人群
2017年《中國互聯網用戶消費維權報告》由360大數據中心發布。這份報告顯示,在所有消費維權舉報的網絡詐騙案情中,虛假兼職依然是維權舉報數量最多的詐騙類型,共4550例,占比22.1%;其次是網游交易2738例(占比13.3%)、虛假購物2649例(占比12.8%)、金融理財1984例(占比9.6%)、虛擬商品1924例(占比9.3%)、身份冒充1482例(占比7.2%)。
從涉案總金額來看,金融理財類詐騙金額最高,達7411.4萬元,占比37.9%;其次是賭博博彩詐騙,涉案總金額3067.4萬元,占比15.7%;緊隨其后的是虛假兼職詐騙,涉案總金額為2163.8萬元,占比為11.1%。
“我所了解的一些網絡兼職類似刷單行為,這類網絡兼職所針對的人群年齡較低,大多是90后或者以在校大學生為主。發布信息和提供服務都是通過網絡,在這種情況下,信息的真實與否不容易判斷。”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亞太網絡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劉德良說。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認為,近年來,互聯網理財迅速發展、消費者防范詐騙意識不足以及對互聯網理財風險防范意識的缺乏,導致金融理財詐騙多發。
“金融理財是比較專業的領域,又是在網上進行,一般的理財者不具備專業知識,所以在所謂的中介、平臺違規操作進行誘騙的時候,用戶很難識別真假。此外,一般理財都有理財師、經濟分析師等介入,而對這方面的監管并不是十分有效。理財這種行為涉及的金額本身就比較高,再加上很多詐騙都是先給予一定好處,再逐步吸收更多投入,所以最后涉及的金額一般都比較大。”劉德良說。
從遭遇網絡消費詐騙繼而進行維權的網友年齡看,90后的網絡詐騙維權舉報者占所有總數的42.3%,其次是80后占比為36.1%,70后占比為10.4%,60后占比為3.7%,其他年齡段僅占4.5%。
報告認為,具有一定的上網能力、上網時間較長同時又缺乏足夠社會經驗的年輕人,是網絡消費詐騙的主要對象和主要受害人群。
“90后是使用互聯網最多的人群,他們大多處在學生階段或者剛剛踏入社會工作,社會經驗不足,識別能力較低,上當受騙幾率較大。”劉德良說。
編輯:梁霄
關鍵詞:網絡 消費 維權 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