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大中城市高房價嚇走人才?企業欲“以房留人”
總部位于廣東珠海的格力地產近期在珠海推出了一項“優才置業計劃”,符合一定條件的優質人才購買該公司旗下住宅項目格力海岸將可獲得最高達50萬元的房款減免,該公司希望通過此類舉措來吸引優秀人才在珠海落戶。
該公司稱,這項“優才置業計劃”并不僅是響應國家政策,更是全方位綜合考慮。該項計劃從人才學歷方面進行獎勵,同時從技術工種、工作場地、納稅額等多個角度出發,圍繞珠海市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人才需求,對所有符合該市人才引進辦法規定的優質人才進行對應的房價減免。公司稱此項減免計劃是在符合當地的住房限購政策基礎之上執行的。
針對特定人群推出的置業計劃近年來在房地產行業并不鮮見。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12年至2014年間,就有多個房地產項目針對諸如國家公職人員、醫生、教師等特定群體購房推出了額外的優惠。但這類措施通常因為條件較為單一且力度較小而被認為營銷目的過于明顯。
不僅是房地產企業,擔憂高房價導致人才流失的部分實力雄厚的科技企業今年正在加大力度幫助員工實現購房目標。58集團去年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人們離開一線城市的首要原因是房價過高。去年傳出的華為公司將搬離深圳的傳聞更是將城市房價對企業和人才的擠壓的公共討論推向了高潮。
作為應對,騰訊、阿里巴巴、小米、網易這樣的科技公司正在采取措施,以幫助員工買房。
騰訊為公司員工提供無息貸款,在一線城市買房可獲得最高50萬的貸款額度,其他城市則最高25萬。網易也根據員工級別和年限,為員工提供數額不等的無息貸款。
阿里巴巴則在杭州為員工建造了約380套房源,中簽的員工能夠以市場價的三分之二購買房產。而小米據稱正與萬科磋商,討論在后者位于北京海淀一個地塊上建造員工住房,盡管討論中的方案里這些房產無法公開交易,但其價格僅為市場價的一半左右。
分析人士認為,政策的差異導致了有無房產通常成為是否能夠享受完備的城市配套服務的關鍵因素,買房成為了在城市居住的普遍選擇。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牛鳳瑞說,如果居住問題成為了人才的后顧之憂,那他們投入創新事業的精力也將受到影響。他說,國外的科研人員可以數天不出實驗室,但像孩子上學這樣的問題可能都會成為國內人才發展的干擾。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理事、資深研究員李津逵認為,今天的城市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誰能夠站在區域發展的高度幫助政府一起創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環境,誰就是企業社會責任最好的典范。他表示,企業的這類舉措幫助降低了人們留在當地的門檻。
格力地產“優才置業計劃”的啟動正值珠海市政府一項范圍更廣的人才引進戰略大舉鋪開之際。
作為國家級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核心組成部分,珠海正通過更為明晰的城市角色定位來努力重塑該市在改革開放初期爭當潮頭的探索精神。市委市政府提出珠海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粵港澳大灣區的橋頭堡,同時也是珠江西岸區域創新中心、粵港澳創新合作先行地、國際高端人才集聚區。
引進人才成為了這項創新計劃的當務之急,友好的政策環境隨之而來。據當地媒體報道,今年1月,在香洲區舉行的2016年珠海市香洲區科技創新大賽總決賽上,主辦方宣布了一系列頗具誘惑力的政策。獲獎者可獲得香洲區青年優秀人才名額,可解決人才子女入讀公辦中學,優先推薦參加香洲區高端產業人才評選,還可申請購房補貼、工作津貼、項目經費扶持等相應配套獎勵。
今年3月,當地政府為大力引進優質人才放寬了城市落戶條件,諸如經相關部門認定的高層次人才、留學回國人員、符合條件的大專以上學歷人員等10類人才,可按規定程序辦理勞動人事關系轉移、檔案接收及戶籍遷入。
當地官員稱,上述政策出臺意義重大,將打破戶籍、地域、身份、學歷、人事關系等制約人才流動的障礙,將干部、技術工人引進政策和渠道進行整合,對市外人才使用同一標準、同一方式引進,并簡化了引進程序,有利于提高人才引進工作的整體性,營造尊重人才、公開公正和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
據珠海市人社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珠海共有各類高端人才超過3.5萬名,其中引進和推薦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專家49名,人數位居全省地級市首位。
吸引更多的人才落戶珠海,符合格力地產的長期發展戰略。格力地產副總裁林強指出,近年來公司在房地產板塊、口岸經濟板塊、海洋經濟板塊、現代服務業和現代金融業等板塊領域齊頭并進,引進人才是企業的發展根基。同時,他還指出,為人才創造宜居的城市環境,是“優才置業計劃”的核心價值。
不過,對人才引進方法的憂慮也不是沒有。一些行業人士擔憂,類似于政府或企業提供住房優惠購買條件的人才引進方法可能會出現投機行為,部分以低價購入房產的人才或許并不真正志在創新創業,而是看中房產的巨大套利空間,實際上是鉆了政府人才引進政策的空子。
社科院的牛鳳瑞就認為,將人才引進與房地產相掛鉤,是中國獨有的情況,具有階段性和必然性,但不應該成為未來努力的方向。
他認為,無后顧之憂的生活環境、自由的思想空間,以及諸如知識產權保障等一系列的制度性建設,才是真正能夠最大限度發揮人才作用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當前的置業優惠等措施,只是在付出與薪酬不相匹配的情況下,對人才的暫時性補償,不具有長遠鼓勵人才成長和隊伍建設的能力。(盧志坤)
編輯:梁霄
關鍵詞:大中城市 高房價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