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夏福斌:道德失調使個體做出補償性行為
作者: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夏福斌
“我是一個誠實的人”、“我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人們對自己的道德形象通常有這樣的信念。然而,由于利益的誘惑,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經常性地做出撒謊、欺騙等不道德行為。這種個人行為與道德自我的不一致使人陷入內在的道德沖突中。在道德沖突狀態(tài)下,人們可能做出道德行為來維護道德自我,也可能做出不道德行為以獲取個人私利。后一種行為仍會使個人處于道德失調之中,繼而促使個人做出補償性的道德行為來解決道德失調。由此可見,道德失調扮演著守護者的角色,確保個人做出道德行為。
道德失調是一種內在心理緊張狀態(tài)
道德失調是指個人不道德行為與保持道德自我形象的需要和期望之間不相一致所引起的內在心理緊張狀態(tài)。這種不道德行為必須是違反了絕對社會標準,而不只是個人信仰和標準的背離。其行為后果可以是羞愧、內疚等負向道德情感,也可以是被發(fā)現后的有形物質損失,如罰金、判刑等,且這些行為后果能夠威脅到個人的道德自我和道德認同。
道德失調可能發(fā)生在不道德行為之前,也可能出現在其之后。前者是預期道德失調,即個人打算做不道德行為時體驗到的道德失調;后者是事后道德失調,即個體在已經做出了不道德行為時經歷的道德失調。這兩種類型的道德失調起到一個類似安全閥門的作用,雙重監(jiān)控并調整個人行為,直至主體做出道德行為。在第一重監(jiān)控機制中,預期道德失調起到預警作用,個人可能會行使道德自控、做出道德行為來解決道德失調,也可能采取道德合理化做出不道德行為,如果個人做出不道德行為就會進入第二重監(jiān)控機制。在第二重監(jiān)控機制中,事后道德失調會使個人做出補償性行為以便恢復道德自我形象。當道德情境中的道德標準非常具體明確時,個體會通過道德自控做出道德行為。但如果道德情境中缺乏道德標準或道德標準模糊不清,個體就會趁機混淆對與錯,通過道德合理化做出不道德行為。
道德自控促使個體做出道德行為
在道德失調時,個人通過自控來遵守道德標準,維護道德自我,禁止為獲取短期利益做出不道德行為。人的自控過程包括道德失調識別和道德失調解決兩個階段。識別道德失調受到整合歸類思維、心理關聯性(行為一致性)以及行為自我診斷三方面影響。整合歸類思維是把自己的行為歸類在一個更大的框架內來考察其疊加的整體危害,而不是孤立看待單個行為的危害,因而有助于識別道德失調。心理關聯性反映了個人感受到的當下自我和將來自我的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高心理關聯性者注重長期利益,因而強調現在行為與將來行為的一致性;而低心理關聯性者偏好短期結果,認為現在的行為與將來的行為是不同的,因此前者更易識別道德失調。行為自我診斷是分析自己將做的行為與道德自我的關聯程度。如果認為自己的行為不會損害道德自我,那么他就難以識別道德失調,反之亦然。在道德失調解決階段,關鍵是事前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估計出克服誘惑、做出道德行為的難度和努力程度,以防因準備不足而導致自控失敗。同時也要合理使用自控策略。一種有效的方法是通過自我獎勵提高道德行為動機,通過自我懲罰降低不道德行為動機。個人還可以采用回避接近的模式,遠離激發(fā)不道德行為的誘因和環(huán)境以降低道德失調。此外,個人也可以通過設置具體明確的行為目標和高期望來激發(fā)自己的道德行為。
當然,自控有時也會導致個人做出不道德行為。按照自控力量理論,個人在自控過程中需要消耗自控力量,自控力量是一種認知資源,這種認知資源能用來抵抗、改變或禁止來自習慣、學習、情境以及生理上的反應。所有的自控行為都依靠同一個認知資源,而人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而且當前自控行為在消耗資源的同時,也減少了后續(xù)自控行為可使用的資源數量。所以,隨著自控力量的使用,自控資源會耗竭。研究表明,自控力量的耗竭將會使自控系統(tǒng)失去作用,進而使個體做出不道德行為。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道德 補償 標準 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