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戰爭硝煙戰爭硝煙
盧溝橋抗戰記
戰地踏察
十日清晨,戰爭既停,記者乃騎著自行車赴盧溝橋視察。由廣安門通盧溝橋的大道,已于去年此時修成了很好的汽車路。路之兩旁盡為農田。時已仲夏,田野亦顯得特別美麗,經柳行村、小井村、大井村,市集都相當熱鬧,戰事似已完全成為過去了。路上遇到了一部軍用汽車,里面還載著一具尸體和三個傷兵,他們屬于冀北保安隊,昨晚接防宛平縣城后,日軍又行背約攻擊,哪知我們的保安隊,是與二十九軍一樣英勇,這種無信義的行為,并未收效,不過保安隊卻也犧牲了幾名英勇的兄弟了。
日軍雖云撤退,但是仍在平漢路豐臺的岔道的沙崗底下搭著四五座帳篷,到盧溝橋的公路,須經過這條岔道的一個涵洞,有兩個日軍在涵洞口上放哨。我經過這里的時候,被日軍截住。日本話我不懂,但是我了解他是問我的名字,我就給他一個名片,隨著我就被引入他們的營地。
在我身旁,最引起注意的是我的照相機。一刻鐘之后,找來了一個會說中國話的兵士,開始了對我談話。因為知道我是歐洲報紙的記者,所以對我非??蜌狻K麄兿纫晌覟橹袊姷母叩葌商剑碛删褪切侣動浾邲]有勇氣到日軍方面來,然而由于我的態度自若,這個猜疑也就消除了。
一會兒,見他們又緊張起來了,并且來了一部載重汽車,隨著幾個兵士忙著架設電話線,非但無撤兵的行動,反而又如臨大敵的樣子了。
一小時后,我被放行,穿過涵洞再行了一里許到宛平城下。這一帶寂靜無人,正是戰場地帶,傷亡的兵士想必都已由雙方運回了,只剩下一匹死去的騾子,肚腸還流露在腹外。城角上飄著一面停戰的白旗,城上有幾個保安警察在放哨。
宛平縣只有東西兩個城門,東門是緊閉著,要從北邊繞過西門才能進去。城門開了一半,警察領我到警察局,蒙一位于巡官陪同到各處拍攝戰跡照片,并以事態之詳細經過見告。時間已是正午,記者正在警察局,忽然聽到了兩個消息,都是前方哨探用電話報告來的:第一是日軍四五百人又從豐臺出動,向盧溝橋進行中;第二是大井村又被日軍占領,我方派駐修理電話線的工人被阻回,局勢轉緊。日軍吃了這次的大虧之后,是不甘心的,而且對于他們原來進占盧溝橋的計劃是相悖的,所以暫時的議和只是緩兵之計,現在援兵已到,又來準備報復了。
盧溝橋的形勢
關于盧溝橋的記載,七月十八日大公報的“星期論文”中有一節說得很詳細,茲引于下:“盧溝橋在北平西南,距前門十五公里,屬宛平縣。民國十七年劃北平為特別市,宛平縣治移設于此。石橋起于金代,《金史河渠志》稱大定二十七年(即宋孝宗淳熙十四年,西元一一八七年)建石橋,明昌三年(即宋光宗紹熙元年,西元一一九零年)成,賜名廣利。橋當南北道路,行人使客,往來絡繹。馬可波羅游記,盛稱此橋之宏大,可容十騎并列,(引者按:歐美人名此橋曰馬可波羅橋。)橋兩旁石欄石柱,所鐫石獅,雕刻極精。近人游記多詳載之……因水溢橋圮,明清二代屢加重修,又以密邇燕京,置城防守(引者按:今之宛平縣城,原名為肥城。)石橋長六十六丈,為虹十有一孔,新建之鐵路大橋在石橋之北,相距約半里,長度九四零公尺。”
打開北平地圖一看,豐臺、通縣、南口、盧溝橋分據北平四面,東、南兩面的通縣、豐臺,已成為日本的軍事根據地;北面的南口,為平綏路的咽喉,事實上這地方已屬于冀東偽組織之昌平縣,日軍可以隨時由古北口進軍而擾亂平綏交通。這樣看去,北平已入于三面包圍的形勢,只剩下西面的盧溝橋算是平漢路交通的要道。如果說我們要開展一個收復失地的戰爭之時,無疑的平漢路將成為主要的軍運路線。平漢路在抗戰中重要,不止是軍略上的,而且還相關著中國西北的一大部分的抗日生力軍,這一部分的力量要向抗戰前線上調動時,自當借重于平漢路。而日本急于伸展其勢力于平漢路上者,其目的之一,自然也是想以先發制勝的方法,對這“危險的將來”下一個準備工夫。
日軍看中了盧溝橋這地方,原非自今日始。從去年的“秋季大演習”以來,駐在豐臺的日軍,即以把盧溝橋造成“豐臺第二”為中心的任務;無奈強硬的二十九軍,永遠是毫不讓步。日軍演習部隊為了要到永定河西岸去,曾和二十九軍發生過無數次的爭執,但終于還是沒有允許他們越過盧溝橋。綏遠戰爭后,日本企圖從側面入手,積極鼓吹滄石路之興建,滄石路果能成功,則盧溝橋的重要性自當降至于零了。然而這個企圖并沒有若何成果,于是以武力奪取盧溝橋的準備即入于必行的階段了。自然盧溝橋事件之爆發,亦不免含有某種人事方面的錯綜成分(如公敢先生在二卷二十八期申報周刊上的通信中所分析的),但更重要的,還是應當從侵略者之整個進取步驟中去求得了解。
盧溝橋之所以比豐臺重要,是由于它不只為交通要道,而且還是一個從歷史上就早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好戰場。假設一個全面的抗戰發動起來,我們的戰略一定相當復雜。但僅就保衛北平這一點說,盧溝橋將成為我們進軍的要路,永定河把這里劃好了一條防線,它的東岸包括著寬廣的平原,正是日本認為最理想的地方,他們若是得了這塊地帶,真是進可攻,退可守;正惟其如此,所以我們必須固守盧溝橋,為我北平的生存留著這條唯一的氣管。
編輯:曾珂
關鍵詞:盧溝橋 盧溝橋抗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