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教育扶貧的“靜寧模式”
鄉村致富有了專業“好幫手”
現就讀于平涼機電工程學校(靜寧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農牧系園藝(151)班的王伏帥,從小就喜歡聽父親講果園管理方面的知識。
來到學校后她驚喜地發現,學校建立了靜寧蘋果產學研聯盟實習實訓基地,園藝專業學生每學期都有校外實踐機會,能把課堂知識和生產技術有機結合起來。
每次回家,王伏帥都會與父親交流果園管理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新舊知識的碰撞,理論與經驗的交融,在她的技術支持下,父親建起了3個日光溫室,栽上了油桃、杏子,利用反季節栽培,家里的收入增加了幾萬元,不久就翻新了房子。
為了對接市場需求,優化專業設置,靜寧縣投資2.6億元,建起了占地266畝的靜寧縣職教中心新校區。圍繞蘋果、建筑兩大富民產業,靜寧縣在職教中心設置果蔬花卉生產技術專業和工程施工、工程造價、設備安裝、樓宇智能化設備安裝與運行等建筑類專業,每年輸送畢業生300人以上,培訓果農和建筑從業人員1.2萬余人次。
學校還與省內外30余家企業深度合作,建立了貧困家庭學生就業援助機制。近3年,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達到99%,其中,貧困家庭學生就業率達到100%,實現了“輸出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
學生上學有了惠民“及時雨”
“靠著助學貸款的支持,我才能順利完成學業。”今年剛從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畢業的石杰告訴筆者,他每年都能獲得5000元的生源地助學貸款。而在4年前,手捧大學錄取通知書,每年的學費卻愁壞了石杰一家。
得知縣上有針對貧困大學生的助學貸款,石杰趕緊遞交了申請。有了助學貸款的幫助,石杰更能專心于學業,成績優異的他被保送到山東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
在普惠性政策支持的基礎上,靜寧縣堅持“扶真貧、真扶貧”,將教育惠民政策資助和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深度融合,做到了精準識別、精準對接、精準資助、應助盡助。靜寧縣成立了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嚴格對照國家、省市相關政策要求,構建起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學段全覆蓋的貧困戶學生資助體系。
靜寧縣全力實施學校改造提升工程,建立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近3年累計投資4億多元。同時,積極落實學前教育免保教費和學前幼兒資助、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及營養改善計劃、普通高中免補學雜費和助學資金、中職免學費和助學資金、省內高職院校免學雜費、大專(高職)及以上教育生源地助學貸款等各類惠民政策,廣泛吸納社會力量捐資助學,確保了每一名學生不因貧失學。
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靜寧縣把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作為教育扶貧的重要內容,督促各部門、鄉鎮、村社和學校緊密聯系,排摸留守兒童情況,建立檔案;落實強制報告、控輟保學、排查解憂、結對幫扶等留守兒童關愛工作長效機制;探索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政策,動員縣域內企業扶持留守兒童父母就近創業致富,讓貧困學生家長就近安心務工、盡快脫貧。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教育 靜寧縣 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