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富則國壯。消除貧困,自古便是治國安邦之本。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式扶貧”成就舉世矚目,30多年時間逾7億人摘掉貧困的帽子,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這堪稱奇跡。現在,中國奇跡正在續寫新的篇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提出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向著最后的貧困堡壘發起總攻。
這是一場足以載入史冊的脫貧攻堅戰,其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目前,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僅剩3年多,全國尚有4000余萬貧困人口,如何讓精準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確保目標如期實現?這是全國人民的關切,也是眾多政協委員的關切。
8月28日至30日,全國政協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主題是“實施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在此次會議前,全國政協開展了歷時4個多月、覆蓋15個省區市的大規模監督性調研活動,“一竿子插到底”,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為會議作了充分準備。與會委員的發言都奔著解決問題而來,大家對脫貧攻堅面臨種種困難進行了翻來覆去的剖析,探討很熱烈、很深入。精準扶貧的好政策是否落到了實處,好鋼有沒有用在刀刃上,矛盾瞄得準不準、方法對不對路,攻克深度貧困的路徑還有多少……每個人的話語都飽含熱情,都帶著沉甸甸的思考,他們都希望為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貢獻自己的力量。
找準靶心才能一擊即中
找準靶心,才能一擊即中。精準扶貧也是如此。
建檔立卡就是精準識別的舉措。這兩年,政府投入大量精力為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貧困人口底數,為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會上,委員們針對如何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這項機制提出許多頗具可操作性的建議。
來自云南的白成亮常委說,他負責聯系的云南省綠春縣是全國貧困程度最深的特困縣之一,在調研中,白成亮發現,基層貧困人口動態管理數據還需要進一步及時更新,而且,非建檔立卡鄉鎮及行政村的貧困人口問題也需要有進一步的考慮。
“脫貧不是福利”。白成亮認為,應嚴格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幾項約束性指標,對標對表,缺什么補什么。針對扶貧對象因病致貧、因學致貧和貧困群眾住危房底數等全面排查,對收入不達標的和“兩不愁、三保障”沒有完全解決的貧困人口做到“應進全進”,還要及早把“卡外貧困人口”納入范圍,將漏評率、錯評率、錯退率“清零”,切實提高貧困人口識別精準度。
來自青海的王艦委員也認為要進一步建立全面動態科學的精準識別機制。他講述了自己在青海參與扶貧工作的經驗和體會。“誰是扶貧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貧原因是什么?都需要精準。”王艦認為,貧困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不僅表現在物質層面,也表現在精神層面,為確保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從單一維度出發進行指標體系設計還不夠,他提出研究構建全面科學多維的貧困評價標準,做到既反映收入等經濟狀況,又綜合反映健康、就業、住房、教育甚至脫貧意愿等情況。
王艦建議探索實行自下而上、層層篩選、精準計算、全面科學的多元識別機制,在農村社區實行公開測評和比選,同時進行臺賬化管理,并實現信息聯網,隨時更新隨時查閱。
應用大數據助推精準扶貧,提高貧困人口識別精準度,成為眾多委員共識。徐一帆常委建議加快建立健全全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促進相關部門間數據的交換共享和整合,統一共享交換平臺。此外,他還建議推動扶貧數據逐步向社會開放,特別是向社會扶貧參與主體開放,將貧困戶、貧困村需求信息與社會各界扶貧資源、幫扶意愿進行有效對接。
好鋼用在刀刃上
精準扶貧意味著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每一筆扶貧的錢花出去該干什么事,都要反復琢磨,科學論證,讓錢投下去得聽到動靜。如果安排失衡,可能造成“大水漫灌”,或者由于監管不嚴產生“跑冒滴漏”,扶貧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與會委員們認為,在當前脫貧攻堅沖刺期,要管好用好扶貧資金,發揮其最大效益。
談及財政投入,曾任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的徐紹史委員有切身體會。他在大會發言中指出,近兩年用于脫貧攻堅的財政專項資金和一般性轉移支付大幅增長,財政涉農資金整合順利推進,其支撐和撬動作用進一步顯現。但他也提醒大家,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效益和可持續性仍有待提高。
徐紹史建議深入推進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并規范配置使用,他說,相關部門應堅決取消限制性規定,并加強涉農資金整合使用的效率效益評估和考核。貧困地區應切實加強資金的統籌安排,增加經營性收益性資產投入比重,提高效率效益和可持續性。同時,更加注重對“破難題”和“拔窮根”的投入,還要加強地方政府財政金融風險管控,嚴格控制政府債務,建立多渠道償債機制,避免由省到縣“一分了之”。
財政扶貧資金不能撒胡椒面,需要創新整合機制,蘭云升常委建議將“零錢”變“整錢”,建立以縣為主體的資金整合機制,財政性資金能統盡統,實現一個“漏斗”浸出資金,破解財政資金使用碎片化。他還建議化“有限”為“無限”,精準吸納社會資本投入,因地制宜推進產業精準扶貧,并加強監管,擰緊“跑冒滴漏”的水龍頭。
好鋼用在刀刃上,還要因人因戶因村制定具體措施,不能指望“一口吃出個胖娃娃”,而要注重長效扶貧,從最困難的村、最需要幫扶的人群入手。當前,貧困老年人、殘疾人已成為貧困重點群體,委員們呼吁加大對這部分群體的幫扶救助力度。
“以前我回山西老家,老百姓告訴我,沒錢花不要緊,最怕家里攤上殘疾人。”會上,王新憲委員說起此事,語氣沉重。他說,部分殘疾人家庭由于勞動力被束縛,沒有穩定收入來源,脫貧問題突出。王新憲建議精準出臺更多惠及殘疾人貧困戶的特惠扶貧政策,擴大醫療康復保險支付范圍和支付比例,尤其要加大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體殘疾人的集中供養、托養服務和輔助性就業扶持力度,釋放家庭勞動力,解決整個家庭脫貧增收問題。
攻克深度貧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的主要難點是深度貧困。
因此,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堪稱“硬仗中的硬仗”。
深度貧困地區主要指“三區三州”,即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四省藏區,和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這些地區多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不是高寒缺氧,就是土壤貧瘠,發展極為滯后,脫貧的擔子相當重。會上,委員們建議對這些地區出臺超常規、特惠性的政策措施,給予重點支持。
黃康生常委在大會發言中建議,對這些地區,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增幅,應在全國平均增幅的基礎上再上浮一定比例。而且,要避免急于求成、層層下達脫貧摘帽指標和返貧指標,堅持應納盡納,確保脫貧質量。他提出設立“三區三州”脫貧攻堅投資基金,重點用于貧困區域內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此外,還要制定優惠政策,采取“組團”方式加大干部人才援派力度。
來自涼山的阿什老軌常委對這片少數民族聚居的土地有很深的感情,他說,涼山州有21萬多人居住在高寒山區,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脫貧難度很大。為此,阿什老軌呼吁加強涼山基礎設施建設,突出生態治理,他特別強調要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堅持“扶貧、扶智、扶志”三位一體的精準脫貧攻堅之策,鞏固提升基礎教育,建立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實施文化惠民扶貧行動,加快醫療衛生發展。
同屬“三區三州”中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全州18個縣(市)均為貧困縣。曾到甘孜做過深入調研的田惠光常委建議對高原牧區脫貧給予專項政策支持,出臺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并加大產業和智力扶貧,圍繞“高原生態”品牌開拓市場。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在委員們看來,這場硬仗中的硬仗需要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集中優勢兵力打攻堅戰,也需要堅持實事求是,不好高騖遠。“按照目前的抓法和勁頭,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張左己常委表達出的是與會委員們一致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