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中小學生做作業時間太長該如何化解
一家人工智能教育平臺最新發布的《中國中小學生寫作業壓力報告》顯示,91.2%的中國家長有過陪孩子寫作業的經歷,其中每天陪寫的家長高達78%。過去3年來,我國中小學生日均寫作業時長由3.03小時降低為2.82小時,即便如此,今年的最新數據仍是全球水平的近3倍。
這一數據并不令人奇怪。近來,“我做錯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業”之類吐槽文章和“上海爸爸陪娃寫作業氣到崩潰”等新聞,無不在網絡上引起熱議。中國中小學生的作業時間是否過長?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這一老大難問題?
我國中小學生日均作業時間是全球水平的3倍,這是否能說明中國學校布置的作業是國外的3倍?有人認為,中國教育依靠的是題海戰術,發達國家學校往往注重寓教于樂,外國青少年的校園時光是悠閑而美好的。事實真是如此嗎?
去年英國《衛報》刊登文章,介紹了海外家長與學生在面對繁重課業負擔時的煩惱。文中,一位來自倫敦的家長抱怨道:“我兒子總是感覺作業壓力大。”原來,他的兒子的作業是制作一張關于一戰的海報,為此要花上好幾個小時查找資料。這不僅占據了他很多時間,而且他最后也沒學到什么,帶給他的只有壓力和睡眠不足。外國孩子并不都能在求學生涯中優哉游哉,相反,需要完成的作業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來,每到中考高考季,網絡上都會出現法國高考作文題。這些題目的“高大上”,總能引來網友的一陣贊嘆。殊不知,若不具備出色的思辨能力與深厚的哲學素養,是無法寫出令人滿意的答卷的。而這些能力的養成,離不開相當充足的閱讀量。歐美青少年在課后需要完成讀書心得、研究報告,難度頗高。簡而言之,絕無輕松二字可言。
每當談到中國學校的作業情況,“減負”總是個繞不開的話題。我們是否能將“減負”粗線條地理解為讓學生少做一些作業呢?今年11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決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花落”中國上海,這足以證明上海的基礎教育水平已經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同與肯定。外國教育工作者頻頻到中國來交流、取經,說明他們已經認識到中國的基礎教育不僅有“題海”,更有不少閃光點。何況,在中、高考仍是我國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的大背景下,簡單粗暴地減少作業并不妥當。
由此可見,問題不在于作業的數量與難度,而在作業的設計是否合理、科學。實際情況是,不少中國學生和家長將大量時間浪費在無用功上,以致對完成作業產生厭煩情緒。家長簽字、給孩子批改作業、替孩子做課件、辦手抄報……孩子的“家庭作業”變身“家長作業”的現象讓人嘖有煩言。為了突出家庭作業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紛紛祭出奇招、怪招,但這些作業的合理性,卻很難得到科學的檢驗。如果能將時間與精力花在刀刃上,能讓學生與家長在完成作業后目睹切實的教育效果,相信大家的情緒會大不一樣。
比如,許多能夠在課堂里布置的作業,是否可在教師的監督與指導下完成?如此一來,家長、學生的負擔都將得以減輕。又比如,某些高度重復、機械操作性的作業,應該被替換為更具實效性、針對性的作業。
另一方面,中國家長亦不妨調整心態,將“望子成龍”的心理預期適當降低。深夜“吼媽”“吼爸”的出現,是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出了問題。教育,就是用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當陪讀演變為必不可少的生活任務,家庭教育也就變了味。與其為此傷心傷肺,傷筋動骨,不如讓陪寫作業變得更為彈性。如此,學生與家長也能擁有更為輕松的心態。
要讓中國中小學生的作業設計變得更為科學,并不容易,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與協作。因此,比起無休止的抱怨來,不如將更多精力投放到實干中去,讓中國作業與中國基礎教育一樣,成為世界的典范。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作業 時間 中國 家長 中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