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軍民融合走進新時代
神舟入蒼穹、航母游碧海、殲20部隊列裝、新型陸戰裝備加速列裝……國防科技創新的強大活力和豐碩成果,吸引了海內外媒體的關注。
中國軍隊迅速強起來,是堅持習近平新時代強軍思想的堅強指導,是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強力推動。
從突出強化軍民融合發展頂層設計出臺,再到相關政策制度不斷出臺完善,從軍民融合產業蓬勃興起,再到軍轉民、民參軍熱潮涌動。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如今,軍民融合發展呈現整體推進、加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發展格局加快形成,書寫出波瀾壯闊的新時代新篇章。
潮流:軍民融合全球化
軍民融合作為一種發展模式,目前國際上較為普遍認可的提法源于美國國會技術評估局。它在《軍民融合潛力評估研究報告》中提出,軍民融合是把國防科技工業基礎同更大的民用科技工業基礎結合起來,組成一個統一的國家科技工業基礎過程。
軍民融合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由于軍民分割格局使軍費開支和國民經濟發展投入呈現此消彼長的關系,很難獲得雙贏。一方面是民用工業有很高的科技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軍用工業在尖端領域有很大的需求,然而由于體制的分割,使二者不能得到有效的銜接,造成了資源配置的浪費。
美國軍民融合模式起于冷戰后期。
上世紀50年代,由于受戰爭的影響,美國推行了“先軍后民,以軍帶民”的政策和軍民分離的國防采辦制度,由此逐漸形成了軍工與民用兩個幾乎完全分割的市場。當時,全美1/3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在為國防工業服務,國防研發費用占政府科研經費的70%,但卻只創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6%。
據業內人士介紹,冷戰后期,世界主要國家開始調整國家安全策略,在提高和發展經濟水平的同時,又要兼顧強化國防能力,以期實現二者的雙贏。
美國也逐漸調整策略,隨著20世紀80年代新技術革命的興起,美國聯邦政府越來越感到軍民兩大產業分割的代價太高。冷戰結束后,1996年,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在《技術與國家利益》這一重要技術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出軍用與民用工業基礎的融合問題。該文件指出,美國政府已“不能繼續維持相互分離的軍用和民用工業基礎”,而必須形成一個同時滿足軍用和民用兩方面需要的工業基礎。
這一國防、工業策略的調整,催生了工業發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從產品結構來看,2000年全球軍事工業的10大企業中已經有6家企業的軍品銷售額超過各自產品銷售總額的50%。同時,這10大企業的總銷售額約為2038億美元,其中軍品銷售額約913億美元占45%,民品銷售額約1125億美元占55%。
其實,我國在這方面也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到了新世紀,軍工集團的民品收入已經超過了軍品。到了2006年,我國軍工系統民品收入就占到軍民品總收入的65%左右,軍工集團民品收入的復合增長率在20%左右。
格局:高技術聯姻新生活
2017年10月,為貫徹落實制造強國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推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促進軍民兩用高新技術成果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工信部、國防科工局聯合發布了2017年度《軍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和《民參軍技術與產品推薦目錄》。
2017年度“軍轉民”目錄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應急救援與公共安全等6個領域,收錄150個項目。“民參軍”目錄針對陸軍裝備建設需求,圍繞先進材料與制造、動力與傳動、指揮與控制等19個領域,收錄200個項目。
這只是我國軍民融合發展的一個側面。市場上軍民融合的花朵已經競相開放。
航天系統就是一個典型。
當航天技術遇見文物典籍,會迸發出怎樣的“新點子”?日前,在國家古籍保護政策牽引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與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聯合研制了古籍整體戰略儲備系統解決方案,提供防火、防水、防蟲、防酸等多方面保護,具備輕便戰備轉運、全方位環境監控、快捷物聯管理等功能。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戰術武器事業部將一系列軍用優勢技術融入該項目,填補了中國在古籍、文物、檔案等儲備領域系統解決方案的空白,成功踐行了軍民融合發展戰略。
在陜西省西安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依托自身的航天技術,通過成果轉化形成了節能環保與高端特種裝備制造兩大產業。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院長劉志讓表示,“應該抓牢用好戰略機遇,把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試驗田’作為自己的‘責任田’,不斷完善激勵機制,推動軍民融合戰略落實落地,更好服務國防建設和經濟發展。”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也是成就滿滿:快舟一號甲通用型固體運載火箭圓滿完成“一箭三星”商業發射服務,成功掌握低成本快速進入空間的先進技術;我國首個工業互聯網平臺順利搭建,為140萬戶各類企業提供普惠的免費服務與個性化的增值服務……
“中國航天近年來軍民融合發展的步伐愈發輕快。”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董事長高紅衛表示,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項航天技術成果應用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方向:打破壁壘探索新路徑新模式
軍轉民只是軍民融合發展的一部分,民參軍也是重要組成部分。
據了解,目前我國國防工業主要有四個大部分組成,即國有軍工集團、地方國有軍工企業、軍工高校和民營軍工企業。其中民營軍工企業正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據國防科工局統計,我國已有超過1000家民營企業獲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比“十一五”末期增加一倍還多;《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報告2016》則顯示,獲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的民口單位已達總數的2/3。目前,取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和總裝承制單位資格的企業總數超過3000家,涉及軍工行業的企業更是達到4000家以上。
“民參軍”熱情雖高,但很多企業依然門路難尋。同時,“軍轉民”雖然市場很廣,卻仍存在體制機制束縛。加快破除“民參軍”“軍轉民”壁壘成為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的關鍵。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科技委副主任、殲20總設計師楊偉院士表示,地方政府應更加主動積極搭建政府主導的信息溝通平臺,創造更多溝通了解的機會,激發雙方活力,逐步拓寬軍民融合領域。
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的信息顯示,隨著新版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目錄面向社會公布、全面推行裝備承制資質與質量體系認證“兩證合一”改革試點等工作的推進,簡明、務實、公開、透明的形式,為企業提供從申請到實施、從監管到退出等環節的工作指導,審查周期縮減一半,極大地減輕了企業負擔和準入壁壘,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從中受益。
為推動改革不斷深入,3月初,十九屆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綱要》《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2018年工作要點》《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及第一批創新示范區建設名單,明確了示范區建設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和遴選標準,努力探索軍民融合發展新路徑新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董事長熊群力認為,軍民融合是一項系統化工程,是統籌軍民共同發展、重塑新的體系和布局,必將使國防建設和國家經濟建設的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文/王珊)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軍民融合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