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讓項目評審更公正
科研項目評審公正與否,直接關系科研生態的健康
“七八年前,拿著茶葉等禮品到我辦公室來拜訪的人還不少,這些年沒有了。去年,我評了幾十個項目,只接到兩個‘打招呼’的電話。今年,一個電話也沒接到。”常年擔任各類科研項目評審的張峰(化名)對評審風氣變化的感受頗深。
科研項目評審是科研鏈條的關鍵一環,其公正與否直接關系科研生態的健康和科技事業的發展。
國家對此非常重視。有關部門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進行治理和完善。“十一五”期間,科技部建立了統一的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咨詢、評審和驗收專家庫,擴大戰略專家和一線專家參與的比例;建立專家庫隨機抽取制度、定期輪換制度、涉嫌回避制度和專家信譽制度等措施,進一步完善專家參與國家科技計劃管理的機制;進一步發揮社會中介機構在科技成果評價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獨立的評估制度。
“出臺這些措施,就是要避免出現‘人情’評審和專家‘小圈子’對科研評審活動的直接干預。”科技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許多省市科技部門也紛紛響應,出臺了相關舉措降低人為因素。比如,為進一步加強對科技經費的管理和使用,江蘇揚州市科技局建立了市級科技項目管理信息系統,全市科技計劃全部網上申報、網上評審、結果公示,并公布舉報監督電話(信箱),接受社會全程監督,一旦發現作假兩年內不得申報。
重拳之下,效果也逐漸顯現。
張峰表示,目前評審制度越來越完善,環節更加科學合理。現在評委們在評審前都會簽承諾書,明確規定“評審情況不能公布、打分情況不能泄露、晚上最好別出酒店”等內容,而早些年一般都只是口頭讓“大家記得遵守紀律”。
讓張峰感覺變化比較大的還有,評委們被通知來參加評審的時間周期大大縮短了。“以前多是提前半個月通知,現在大部分只提前3天通知。這就總體縮短了被人‘打招呼’的時間。我常常到了評審現場,才知道自己被分到哪個組、拿到哪些課題。而且所有課題團隊的名字都是隱掉的。”
為規避“人情”因素,在評審專家的篩選方式上也做了改變。“管理部門在專家庫里篩選專家,然后分配課題。”張峰說,“比如,我拿到15份課題,其他4位評委也拿到15份課題,但是我根本不知道另外4位評委是誰。整個專家和課題分配的過程都是隨機排列組合。”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評審 專家 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