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互聯網金融須扎緊“安全帶”
繁榮背后有亂象
近日,據媒體報道,北京市民李女士在某理財手機應用上投資了5萬余元,錢已經到賬卻遲遲沒有回款。在聯系客服未果的情況下,李女士去該公司索要說法。不想,公司注冊地早已人去樓空。據了解,李女士只是該理財應用的眾多受害者之一,目前,用戶已經到當地刑偵大隊報案。李女士的遭遇,是近年來發生的多起互聯網金融案件的其中之一。
調研機構益普索發布的《2018上半年第三方移動支付用戶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約為8.9億,第三方移動支付在網民中的滲透率超92%。據了解,2018年一季度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額首次突破40萬億大關。而隨著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一路“野蠻生長”,該領域的諸多亂象也層出不窮。比如,支付過程中,用戶身份信息、銀行卡信息、密碼信息等泄露嚴重;“惡意二維碼”橫行,許多人因“條件反射式”掃碼不自覺中招,讓許多網民損失嚴重。
同時,不少互聯網金融平臺游走于合法和非法之間,涉嫌虛假宣傳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嚴重損害社會誠信和公眾利益。比如,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在官網和手機應用程序的顯著位置,用非常醒目的字體標注“穩健高收益”“國資控股”等內容,收益率動輒15%甚至20%以上;有的平臺宣稱“消費金融創新,消費全返”;等等。投資者投入畢生積蓄,一旦平臺出事,拿回血汗錢遙遙無期。
來自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的監測顯示,今年以來,含有虛假宣傳信息的互聯網金融網站數量有增加之勢,到5月份已達到3377個。
重拳治理見成效
事實上,互聯網金融諸多風險源自于目前的行業生態。
一方面,中國網絡安全形勢堪憂,目前網絡安全專業從業人員只有3萬人,面臨70萬到140萬的巨大缺口,遠遠不足以應對如今嚴峻的網絡安全問題;另一方面,信息技術作為金融業務的載體和手段之一,并沒有讓金融行業脫離其本身的風險屬性,甚至增加了金融風險產生的可能。
如今,網絡支付風險呈現蔓延速度快、隱蔽性強、潛伏期長、外溢效應明顯的特點,支付行業在敏感信息保護、客戶資金安全、業務連續性等方面面臨較大壓力。同時,互聯網金融平臺管理方不斷將流入的資金投資到高回報的高風險領域,一旦投資失敗,出現用戶擠兌,銀行系統將面臨系統風險。
正因如此,近年來,政府加大了對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整治力度。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按照《方案》中的部署,2016年7月底前完成開展摸底排查;2016年11月底前完成清理整頓、督查和評估;2017年3月底前完成驗收和總結。
自專項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各地公安機關共立案1390起,對非法金融活動形成了有效震懾。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末,各地尚在運營的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2902家,專項整治以來共有5074家從業機構退出,不合規業務規模壓降4265億元。對于互聯網金融新冒頭的違規業務、新領域亂象,監管部門也果斷出擊、及時管控。據了解,目前國內88家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和85家代幣融資(ICO)平臺全部實現無風險退出,在國際上引領了虛擬貨幣監管取向。大量涉嫌非法從事外匯交易的平臺被清理取締。
“專項整治開展兩年來,各部門相互配合,中央和地方相互協調,互聯網金融領域無序發展的勢頭得到扭轉,總體風險水平大幅下降。”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表示。
“強監管”是大趨勢
雖然專項整治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就目前來看,互聯網金融領域風險防范化解任務仍然艱巨,適應互聯網金融特點的監管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會同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有關成員單位,召開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下一階段工作部署動員會。會上,潘功勝指出,按照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總體安排,再用1到2年時間完成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化解存量風險,消除風險隱患,同時初步建立適應互聯網金融特點的監管制度體系。
其中,P2P(互聯網金融點對點網絡借貸平臺)網絡借貸仍是下一階段互聯網金融整治所確定的重點業態之一。根據工作方案,P2P網絡借貸和網絡小貸領域清理整頓完成時間,延長至2019年6月,其他各領域重點機構應于2018年6月底前,將存量的違規業務化解至零。
央行表示,下一階段整治工作極為關鍵,各地要完善整治方式,強化整治力度,引導機構無風險退出,開展行政處罰和刑事打擊,穩妥有序加速存量違法違規機構和業務活動退出。要加強監測預警,遏制增量風險,廣泛開展投資者宣傳教育。同步推進互聯網金融監管長效機制建設,發揮互聯網技術在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務普惠性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當前整改期的一系列政策組合拳非但不會退出,未來還可能進一步強化。”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說。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金融 互聯網 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