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民間公益組織 災害救援的“黃金十年”
高思發成立的“媽媽農場”。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2008年6月22日,北川萬名災民雨中搬家。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改革物語
2008年6月19日,四川什邡瀅華鎮愛心帳篷學校,孩子們正在帳篷里上課。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做公益第10個年頭,“中國心志愿者團隊”隊長高思發所在的本地公益組織逐漸走上正軌,他卻更焦慮了。
每年春節前,他會走訪資助的北川學生家庭。2017年,一次進山家訪,他見到一位媽媽每天騎2個小時摩托車進山挖藥,收入微薄,家里還有孩子、老人需要照顧。這些“走投無路”的單親媽媽們被迫成為了家庭的頂梁柱,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
“中國心志愿者團隊”十年來資助對象一直是貧困家庭的學生。
但今年1月,高思發決定做社會企業,用商業的模式幫助這些媽媽們。名字一開始就想好了,叫“大魚公益媽媽農場”。
高思發每天和媽媽們一起在農場里拔草、種菜。100多天過去了,地里的茄子熟了,花生熟了,生態種子沒生產出來,銷路也沒找到,他自嘲“就像十月懷胎”。
社會企業是這幾年部分公益組織開始探索的新方向,成功者寥寥無幾。“到底可以長成一個什么樣子,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階段”。
高思發做公益是從帳篷學校開始的。2008年汶川地震,他放棄在外地的工作,回到家鄉綿陽,從北川災區志愿者開始做起,“那時哪里懂什么叫公益組織?沒這個概念”。
十年后,他和團隊創辦的中國心志愿者團隊成了北川唯一的本地公益組織。
2008年被稱為“公益元年”。這十年,是民間公益組織的“黃金十年”,從松散的志愿者到職業化的社會組織,民間公益組織得到了身份的確認,但仍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抗震救災志愿者
2008年5月12日,老北川縣城一片廢墟。
綿陽人高思發在北川中學看到房屋瓦片和釘子裸露在外,很多孩子腳受了傷。他便想,“能否辦個帳篷學校,讓孩子們安全玩耍?”高思發開始聯絡志愿者、準備物資,一個月后,他在距離北川中學500米左右的任家坪村搭起了帳篷學校。
同是綿陽人的劉劍峰在地震后,組織了摩托車車隊,到北川進行救援。他們在胳膊上系了紅領巾,那是從電視上學來的,“就是想表明是志愿者”。
6月下旬某天,劉劍鋒申請成為帳篷學校的志愿者之一,當網絡聯絡員。由他負責把帳篷學校最新消息和招募信息發在新浪博客上。此后,不斷有志愿者來到帳篷學校。
2008年的汶川地震,有大批志愿者涌入災區。像高思發、劉劍鋒這樣自發去災區的志愿者,據不完全統計,有300萬。“我認為,志愿者是2008年汶川地震最大的一個亮點”,長期研究公益的中山大學社會學教授朱建剛認為,除了官方的解放軍可以參與救災,公眾開始慢慢接受自發的社會力量如志愿者、志愿者團隊也可以在救災中起到很大作用。
在2008年之前,中國社會組織大多以官辦為主。這些社會組織一般要根據政府部門的要求和參照行政管理的模式進行運作。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民間公益組織 災害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