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學霸”也是孩子,要激勵更要尊重
2018年10月15日,湖南省衡陽市成章中學的初三女生唐予心,由于成績下滑被媽媽罰寫檢討服藥自殺,于18日在長沙湘雅醫院身亡。這個未滿14歲的女孩留給爸爸的最后一句話是:“我有信心,我一定活過來。”
年輕的女孩如此帶著遺憾離開世界實在令人惋惜。她是班上的班長,也是一名“學霸”,而“成績下滑”僅僅是比上次考試少了十分,只是由于學校競爭激烈,名次下滑較大。由于父母和老師的批評,唐予心覺得“壓力實在太大”,決定結束生命。唐予心的經歷并非孤例,很多“學霸”都在面臨這樣的壓力。
“學霸”一般形容在學校表現突出、成績優異的學生。在老師和家長心目中,“學霸”多是“聽話、懂事、自覺“的孩子,他們學習努力,吃苦耐勞,有著光明的前途,出于對“學霸”的關心和負責,老師和家長往往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他們。老師常常會說“是因為覺得你有前途才管你”,而望子成龍的家長也會在孩子抵觸時說一句“都是為你好”。
與其他同齡人相比,“學霸”確實具有特殊性,他們的優秀既是光環,有時卻也是“枷鎖”。由于“懂事”,他們往往有著更強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識,他們習慣領先、成功、被稱贊,也因而更加害怕失去領先的地位或者遭遇“失敗”,他們更加在乎別人,尤其是師長對自己的評價,也因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優秀”當作“責任”。
揭開“學霸”的光環,他們依然只是十幾歲的青春期的孩子。在這個階段,他們一方面渴望獨立,一方面又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幫助和引導,正處在自我意識的“學步期”,是非常脆弱的階段,一旦感覺受到不尊重與不信任,極有可能產生逆反心理,不再將家長和老師視作依靠。唐予心是一個非常有想法的孩子,但由于可能被老師批評沒有盡到班長的責任,她沒有再將內心的煩惱訴諸于老師與家長,轉而將“有想法”用在了結束生命上。也許她還不清楚“死亡”意味著什么,但是足以從中看出她已經將老師和家長當作“外人”。
在這個需要尊重與引導的年紀,老師和家長往往因為心急而忽略了這些“學霸”的感受。這些“學霸”因為較早成熟而有了自己主張,卻由于眼界不夠開闊沒有能力準確辨識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在初高中階段,老師和家長常常將成績作為一個孩子的第一任務,尤其對于“學霸”來說,成績仿佛“天職”,但很多老師和家長忽視了方法的恰當,傷害了孩子們脆弱的自我意識與自尊心。這一方面導致有些孩子將成績的失誤視為“過不去的坎”,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他們在自尊心受挫后產生人生意義感的缺失,走向極端。
這并非聳人聽聞,10月22日,西安科大附中的初三某班的畢同學,被班主任強制理發,后拒絕上學,十天后跳樓身亡。畢同學和唐予心一樣,是一名“學霸”,而班主任強制其理發的原因竟是希望他“明志”,家長在孩子自殺前對班主任的行為并沒什么異議。老師和家長都希望“強制理發”可以激勵畢同學更加努力地學習,但這卻嚴重傷害了他的自尊心,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多數人傾向于認為導致“學霸”心理問題甚至輕生的原因是應試教育體制下的競爭壓力,卻忽略了體制下的“推手”。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中小學生自殺問題研究”顯示,中小學生自殺的原因,家庭矛盾占33%,學業壓力占26%,并解釋一些家庭矛盾也是由學習問題引發的。誠然,應試教育使這些優秀而脆弱的孩子面臨激烈的競爭,但這種競爭帶來的壓力并非無法消解。盡管學校與社會都有義務關心青少年心理健康,但是作為與孩子接觸最緊密的老師和家長,更應該樹立積極引導、尊重孩子的意識,不要將“學霸”的優秀視作必然、將“學霸”的失誤視為錯誤,避免“壓上加壓”。
只有老師和家長普遍樹立了尊重的意識,才能使更多“學霸”擁有正確面對“優秀”與“挫折”的能力,避免像唐予心和畢同學一樣在正該開放的年紀帶著遺憾離開,健康地成長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學霸 孩子 老師 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