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陜西石峁遺址發(fā)現(xiàn)30余件精美石雕
近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石峁遺址2018年考古工作重大發(fā)現(xiàn),在核心區(qū)域皇城臺的“大臺基”南護墻區(qū)域發(fā)現(xiàn)30余件精美的石雕。
這些石雕作品絕大多數(shù)為雕刻于石塊一面的單面雕刻,以減地浮雕為主,雕刻內容可分為符號、人面、神面、動物、神獸等,有一些畫面長度近3米,以中心正臉的神面為中心,兩側對稱雕出動物和側臉人面,體現(xiàn)出成熟的藝術構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藝。
石峁遺址位于陜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zhèn),地處黃土高原北部的黃河西岸,毛烏素沙漠南緣,碳十四系列測年及考古學系列證據(jù)表明,石峁城址初建時代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廢棄于公元前1800年前后,面積達400萬平方米以上,是中國已知規(guī)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至二里頭早期階段城址。
石峁遺址分內外城,拱衛(wèi)核心區(qū)域皇城臺,皇城臺的考古工作啟動于2016年,2018年的工作重點是對皇城臺臺頂格局和輪廓的認識。截至目前,考古工作了解到皇城臺臺頂?shù)囊恍┐笮徒ㄖ湓谝惶帯笆痢钡拇笮团_基上,大致呈南北向長方形,暫稱“大臺基”。目前已知大臺基東西寬約80米、殘高約4米,南北長度可能在120米以上。
這30余件石雕作品集中出土于大臺基南護墻墻體的倒塌石塊內,有一些還鑲嵌在南護墻墻面上。從層位關系來看,大臺基南護墻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從使用背景觀察,這些石雕可能來自其他更早的高等級建筑,系“舊物新用”,在修砌大臺基時嵌入南護墻。目前看來,這些石雕與4000多年前石峁先民砌筑石墻時放置玉器、起修建筑時以人頭奠基的精神內涵相同,代表了石峁先民對皇城臺大臺基的精神寄托,賦予皇城臺大臺基精神力量。
考古工作人員認為,石峁皇城臺集中出土的石雕或許與東北地區(qū)早在興隆洼文化時期、紅山文化時期出現(xiàn)的石雕人像共同構架起中國北方地區(qū)的石雕“傳統(tǒng)”,在中國史前文明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因素,影響到“后石家河”玉器、二里頭綠松石“龍”,甚至商周青銅禮器的藝術構思和紋飾風格。石峁石雕與中國西北甚至中亞地區(qū)“草原石像”之間存在的某種“關聯(lián)”,或為4000多年前歐亞草原文明東西交融互動的重要體現(xiàn)。
編輯:楊嵐
關鍵詞:石雕 石峁 遺址 皇城 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