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懸泉漢簡的歷史與學術價值
1990—1992年在甘肅河西走廊發掘的懸泉置遺址,出土漢簡23000余枚,其他各類遺物6000余件以及各類陶器殘片30000余件。就出土漢簡而言,這是繼斯坦因1907年、1914年兩次中亞考察在敦煌漢塞發現的敦煌漢簡、20世紀30年代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發現居延漢簡之后,又一次重大發現。懸泉漢簡與出自邊塞烽隧的敦煌和居延漢簡不同的是,懸泉置是當時一座官方郵驛接待機構,坐落在絲綢之路中西大道必經之地,遺留下來的簡牘文書主要屬于絲綢之路上東西交往的記錄,這對于研究兩漢時期西北邊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特別是郵驛交通、民族社會、中原與西域、中亞、西亞、南亞和地中海沿岸古代國家的關系,以及絲綢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至為重要。下面擇其要者概括敘述:
懸泉置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郵驛接待機構,是兩漢絲路繁榮的重要標志
懸泉置的全稱為“敦煌郡效谷縣懸泉置”。懸泉置遺址坐落在今天瓜州、敦煌兩縣市的交界處,基本設施為50×50米一座用土坯砌筑的院落,院內有28間大小不等的房屋。院外還有馬廄等附屬建筑。編制為“官卒徒御”37人,定額員馬40匹,傳車10~15輛。此外還有牛車3~5輛,養牛若干。有懸泉置嗇夫負責全面工作,另有懸泉置丞、置佐以為副貳,協助工作。其他附屬機構還有懸泉廄、懸泉廚、懸泉傳舍、懸泉郵、懸泉驛等,功能和職責主要是傳遞朝廷公文和軍情急報,接待過往官員和西域使者。據漢簡記載,當時敦煌郡東西300公里交通線上分布著淵泉置、廣至置、效谷置、魚離置、懸泉置、遮要置、龍勒置(可能還有玉門置和冥安置),每30公里一處。據里程簡記載,兩漢時期絲綢之路從長安(洛陽)到敦煌的路線,應是經今陜西興平縣境之茂陵、過乾縣、永壽、彬縣進入涇水流域,再經長武進入今甘肅東部的平涼和寧夏南部的固原,再進入甘肅靖遠、景泰,橫穿武威、張掖、酒泉,到達敦煌。從長安到敦煌的絲綢之路東段路線,里程簡記載了46處(包括敦煌郡的9處)??空军c,每一處都應具有類似懸泉置這樣的功能和規模設施。正是這些沿途的館舍邸店,保障了兩漢絲綢之路的暢通和繁榮。通過對懸泉置的解剖,可以看出這46處停靠站點的整體樣貌,它是當時絲綢之路得以暢通的基本保障,是漢帝國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不僅在西北邊疆,而且在內地、東北、南海、西南,像懸泉置這樣的機構廣泛分布,保障了漢王朝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理。
懸泉漢簡對西域的記載,是研究兩漢與西域關系的實時記錄和原始檔案
歷史上狹義的西域主要指陽關以西到蔥嶺以東,昆侖山以北到巴爾喀什湖以南,大約200多萬平方公里。據《漢書·西域傳》記載,西域地區最初有36國,后來分為50多國。懸泉漢簡中有其中30多個國家的記載,主要是朝廷派官員出使或者上述國家前來京師長安路過懸泉置的記錄。
在50多國中,有48國屬都護管轄,其中南道17國,中道15國,北道16國。另有罽賓、烏弋山離、安息、大夏、大月氏、康居、印度等7國,在今中亞、西亞和南亞地區,“不屬都護”。南道17國主要分布在昆侖山北麓和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其中樓蘭(鄯善)、且末、小宛、精絕、扜彌、渠勒、于闐、皮山、莎車、蒲犁等10國,漢簡中有記載。中道15國,從東往西分布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和天山南麓。渠黎屯田和西域都護府就在這條線上。漢簡除對西域都護的活動有大量記載外,還對山國、危須、焉耆、尉犁、渠犁、烏壘、輪臺、龜茲、姑墨、溫宿、疏勒、大宛等12國有不同程度的記載。北道16國,烏魯木齊以西至伊塞克湖等遼闊地域是烏孫的游牧之地,烏魯木齊以東從東到西是車師六國和其他小國。北道諸國中烏孫最大,有戶12萬,有口63萬,勝兵18.8萬。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地就是烏孫。漢對匈奴的節節勝利實際上伴隨了漢與烏孫的出使、和親、結盟、分封的歷史過程,三者關系深刻影響了西域歷史發展。漢簡中對于漢與烏孫的和親、公主回返、長羅侯?;荻啻纬鍪埂⒊喙瘸峭吞铩ⅠT夫人錦車持節完成朝廷使命、烏孫大小昆彌分立和共同到京師朝拜等,都有具體記載。另外漢簡中關于車師的記載也極為重要。比如車師前國在交河城,是進入西域的東部門戶,漢與匈奴曾有過“五爭車師”的戰役,可見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派戊己校尉屯田車師,從此掌握了控扼西域的主動權。車師屯田、伊循屯田和渠犁屯田以及在烏孫的赤谷城屯田,形成了西漢在西域的駐兵和屯田格局,有力保障了西域的穩定和絲綢之路的暢通。
懸泉漢簡中關于中亞各國和西亞、南亞的記載,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歷史根據
大宛,張騫出使西域的第一個國家,地處費爾干納盆地,屬今烏茲別克斯坦,也包括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部分地區。根據近些年的考古發現,早在公元前8世紀,該地就有比較發達的農業和水利灌溉,有完整的城市設施,屬農耕定居的城郭之國。據說亞歷山大東征時曾在盆地西面出口處的列寧納巴德(苦盞)修建過亞歷山大城,希臘文化的影響已經輻射到了盆地之中。張騫到來之前,這里已是東西文化交匯點,也是漢唐絲綢之路重鎮。漢簡中關于大宛的記載,是研究這段歷史的重要資料。
康居,張騫出使西域的第二個國家,地處錫爾河北岸,大部屬今哈薩克斯坦,勢力強盛時可能包括了今天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撒馬爾罕、塔什干等農耕地區,亦為當時絲綢之路上的中亞大國。漢簡中關于康居的記載極為豐富,不僅是研究漢與康居以及兩漢絲綢之路的重要依據,而且是今天中亞各國尤其是哈薩克斯坦研究本國古代歷史的重要文獻。
大月氏,戰國秦漢之際分布在阿爾泰山以東、蒙古高原西部,是東達黃河沿岸、勢力遠超匈奴的游牧部族。后來因勢力衰弱受到匈奴壓迫而逐步西遷,先遷伊犁河流域,再遷阿姆河流域,最后臣服阿富汗北部的大夏(巴克特利亞)而定居于此。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就是要聯絡大月氏共擊匈奴。大月氏雖然未能按照漢朝意圖東返故地,但它在阿富汗北部和土庫曼斯坦南部定居后逐步得到發展,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貴霜帝國,成為絲綢之路上與羅馬、波斯、漢王朝并列的四大帝國之一。懸泉漢簡中關于大月氏的記載,主要反映了貴霜帝國建立之前公元前、后各半個世紀里大月氏及其屬下五翖候的情況。這段時間在中亞史上由于資料的缺乏而被稱之為“黑暗時代”,懸泉漢簡的材料則是這段黑暗時代閃爍的星光。
烏弋山離,是安息東部德蘭努亞那和阿拉科細亞兩個行省的地盤,以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和錫斯坦為中心,西到興都庫什山,東到克爾曼沙漠。實際上地跨阿富汗和伊朗兩境。懸泉漢簡中關于烏弋山離來漢的記載,說明漢朝與西亞的關系已遠達伊朗高原。
罽賓,大月氏西遷中亞后迫使塞人南遷建立的國家,在今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塔克西拉(怛叉始羅)。此地四面環山,山間盆地的自然環境良好,是今天巴基斯坦的工業基地,也是2000多年前的佛教圣地。根據史籍和漢簡記載,地處南亞次大陸的罽賓,早在2000多年前就同漢朝有了相對固定的來往。
懸泉漢簡中關于佛教東來和儒家經典等漢文化的西傳,是東西文化交流的典型反映
懸泉漢簡中“浮屠簡”的發現,說明大致在公元一世紀后半期,佛教已經傳到了敦煌。由此說明,佛教的傳播是一個經西域到敦煌、再到中原的過程,而非直接越過敦煌到了內地,這對研究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最早傳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坐標。懸泉漢簡中關于《論語》《孝經》的殘片以及其他如《倉頡篇》《急就篇》等識字課本的發現,是漢文化西傳的有力證據。結合武威出土的《儀禮》簡和羅布泊出土的《論語》簡等,可以看到,西漢武帝以后對邊疆地區的開拓和管理,除了一系列軍事外交和政治經濟措施外,還伴隨著文化上的積極進取。
作者:張德芳(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懸泉漢簡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甘肅簡牘博物館研究館員)
編輯:楊嵐
關鍵詞:懸泉 西域 記載 泉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