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委員講堂委員講堂
用中醫思維問診中醫藥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訪談
今年是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參加全國兩會的第二年。在過去的一年里,作為政協委員及藥學科學家,黃璐琦去了很多地方,調研了很多問題,將向大會提幾件提案。這些提案建議,全部跟中醫藥事業傳承和創新發展有關。黃璐琦說,他的責任和使命就在于———善繼岐黃。
黃璐琦: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專家指導組組長,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國家監察委員會第一屆特約監察員,中國科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作為中國本土首位獲得諾獎的自然科學家,屠呦呦研究員帶領團隊將青蒿素研制成功,充分說明了中醫藥學作為我國特有的醫藥衛生資源,是推動醫藥科技原始創新的源泉。鮮為人知的是,在中國科學家進行青蒿素科研攻關時,美國專家也進行了相應的動物試驗。只是,美國專家在狗身上的試驗發現,蒿乙醚具有較大的神經毒性,故而放棄了相關試驗,這也讓中國擁有了因為青蒿素的發現而獲得諾獎的機會。”
3月7日,在醫衛界45組、46組聯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作為發言代表之一,向與會者分享了青蒿素背后的這個故事。同時,他也用藥學科學家的身份,解釋了“用西醫標準評價中藥”的局限性。
臨床療效:
中醫藥傳承發展的核心要素
為什么青蒿素用在狗身上會有較大的神經毒性,而用在人身上卻能夠治療瘧疾呢?黃璐琦的答案,是因為動物和人擁有不同的代謝酶。
“因為體內擁有的代謝酶不同,雖然蒿乙醚用在動物身上有較大的神經毒性,但是用在人身上則完全安全。屠呦呦老師是受東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一書啟示,用低溫萃取的方法最終將青蒿素成功研制。這一方面說明了青蒿已經擁有了至少2000多年的人用歷史;另一方面則說明了重視臨床療效,是中醫藥傳承發展的優勢和特點。”黃璐琦坦言,如果按照西藥或者國際天然藥物的研究模式和要求,過多強調藥物成分和作用機制,而對臨床即藥物的人用歷史重視不夠,我國可能也會與青蒿素失之交臂。
“所以,我們呼吁,中藥的審評審批理念需要調整,既要遵循藥品研發評價和注冊管理的客觀規律,又要兼顧中藥特點和中醫臨床用藥實際。目前我國在中藥審評審批過程中存在突出問題之一,就是對法規和技術的要求執行過于刻板,重審核輕評價,未能靈活地應用已有的人用歷史,對中藥注冊上市的證據支持作用。”黃璐琦強調。
合理靈活地應用已有的人用歷史,能夠對中藥的注冊上市起到怎樣的支持作用?僅從我國專門針對甲型H1N1流感治療研制的“金花清感顆粒”就可見一斑,該藥作為我國的原研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列為流感防治的推薦用藥。
關于“金花清感顆粒”的成功研制,也有一段故事。2009年,甲型H1N1流感全球暴發蔓延,我國醫藥專家在國家有關部門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以具有2000多年治療“傷寒”的經典名方“麻杏石甘湯”,以及具有200多年治療“溫病”的經典名方“銀翹散”為基礎方,經過6個多月臨床與基礎研究,成功優選出了專門針對甲型H1N1流感治療的有效方劑“金花清感方”。該方的臨床療效也得到了國內外中西醫專家的認可,最終,以金花清感方為基礎“金花清感顆粒”經過多年臨床試驗和國家藥審中心審核,作為能有效抑制甲型流感病毒,治療包括甲型H1N1流感的中藥新藥,正式獲得國家批準上市。
思維弱化:
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制約
與“金花清感顆粒”成功研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中醫藥領域對傳統思維和理念的弱化,直接影響了我國中藥新藥創制的進程。
什么樣的思維和理念是中醫藥發展的思維和理念?
“以藥用植物姜黃為例。姜黃的根被稱為郁金,為寒性,而姜黃的莖是藥材姜黃,為溫性。我們做過的動物模型證實,郁金和姜黃,在寒濕和濕熱模型上也擁有不同的藥效。這就說明,中藥治病是藥性在起作用,而藥性是具有物質基礎的,這一物質基礎不單單是一種成分,其可能跟成分的種類有關,也可能跟成分的量有關。比如郁金和姜黃,就跟姜黃素的含量高低有關。而承認中藥形成的‘唯象’,并根據復雜的機理對患者辨證論治,就是中醫的思維和理念。”黃璐琦向記者解釋,這種中醫思維的應用,常常表現為得相同病的人,在同一位中醫醫生那里開出的處方卻不相同。
很多流感患者有過相似的經歷或者疑惑,西醫開出的處方基本一致,但中醫開出的處方卻可能有很大不同。“這種不同,恰是中醫辨證論治、個體化治療的結果。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即便外在的癥狀相似,但對于個體而言,其疾病進展的狀態卻可能不一樣。”但讓黃璐琦遺憾的是,受多重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中醫的理念和思維正在被弱化,也亟待被創新。
而中醫思維被弱化的直接結果,就是我國中醫藥傳承和創新發展的進程受阻。
“以中藥新藥創制為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基于傳統中藥制劑的新藥創制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近年來,我國中藥新藥研發動能下降,2015年~2018年,獲批新藥證書數量分別為7個、2個、1個、2個,連續4年維持在個位數。這一現象與國家大力出臺扶持中醫藥發展政策,各界對中醫藥發展的殷切希望,以及化藥和生物藥迅猛發展的勢頭形成了巨大反差,對中醫藥整體布局和創新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黃璐琦表示,中藥新藥創制是中醫原創思維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成果,中醫思維被弱化,必然導致成果產出會減少。
師承教育:
中醫院校教育的有力補充
養成中醫思維,也是中醫人才培養的重點目標。而中醫思維被弱化,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中醫人才傳承的困境。
“比如中醫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前我國主要是按照國家制定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進行。這種培訓模式下,學生主要學習的是西醫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診斷檢查方式,他們既沒有掌握扎實的中醫基礎理論,臨證水平也不高,屬于‘缺乏中醫思維’的人。這顯然不符合中醫人才的培養規律。”黃璐琦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院校教育成為我國中醫藥人才培養主要渠道,這種模式對于促進中醫藥與現代知識的結合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導致了中醫學生臨床實踐不足。
“不管哪種醫學,也即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其存在和發展的主要評價依據,就是臨床能力。很顯然,缺乏中醫思維的中醫學生或者中醫醫生,往往既不能熟稔地運用中醫醫理來治療患者的疾病,也不能集西醫之大成守護患者健康。在這種情況下,將中醫傳統的師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可以作為彌補目前我國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困境的重要途徑。”黃璐琦建議。
這是因為,中醫傳統的師承教育,具有關系親密、教學方式靈活、注重個性專長、突出實踐技能等特點,既經千百年發展歷史驗證符合中醫人才成長規律,也對傳承中醫藥文化、傳播中醫藥理念、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記者了解到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唐旭東的師承教育為例。為響應北京市中醫管理局開展的“雙百工程”名中醫師帶徒工作,2016年,唐旭東副院長接收了幾名徒弟,其中一名是北京海淀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龐永暉大夫。這名龐大夫在跟隨唐旭東及其團隊學習的3年多里,整個人都自信起來,不僅業務水平有了明顯提升,還擁有了很多患者粉絲。
在黃璐琦看來,唐旭東所參與的師承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力補充,這種教育模式可以更近距離地把一些國醫大師、全國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學術經驗傳承下來,把中醫思維傳承下來,有助于補齊中醫藥傳承發展的人才短板。
產業扶貧:
用中藥材助力脫貧攻堅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脫貧致富離不開產業支撐,要大力扶持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對此,黃璐琦有底氣地表示,中藥材就可作為一種特色產業來助力脫貧攻堅。
為何如此肯定?其實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已經做出了相應的探索。作為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專家指導組組長,黃璐琦在過去7年帶頭開展資源普查的過程中發現,有些貧困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脆弱,但十分適宜種植中藥材。特別是因為藥用植物生長的脅迫效應,這些地區的藥材往往“相貌丑陋”但品質更好。
那么能不能利用貧困地區中藥材的生長特點,發揮特色優勢開展產業扶貧?答案是“能”。而為了得到這個答案,過去一年,黃璐琦帶領團隊去到貴州、山西、陜西、安徽等省,專門去了解貧困地區中藥材種植現狀及農戶面臨的困境。在貴州畢節等地區的貧困縣,他們積極普及中藥材種植知識,提高當地農戶科學種植中藥材的本領;在山西五寨縣,他們撰寫了《山西省五寨縣中藥材產業扶貧示范區建設方案》,在他們的推動下,有中藥企業表示愿意投資2億元在這里建設中藥產業園區;在陜西寧陜縣,為解決當地豬苓的生產和銷售問題,他們協調引進豬苓生產企業,后者在四畝地鎮投資1500萬元建設豬苓飲片加工廠;牽頭成立了中藥材產業扶貧技術指導專家組,為中藥材產業扶貧工作提供技術咨詢和支持,成立會議在安徽金寨縣召開,同期對六安市從事中藥材產業人員進行了技術培訓……
“發揮中藥材特色優勢,首先需要質量保障,這也是我多年來始終關注的話題。”黃璐琦告訴記者,目前我國中藥材產業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方面,由于土地資源減少、生態環境惡化,有些生物學特性及生長環境獨特的野生中藥材資源流失,一些物種瀕危,部分珍貴野生藥用資源被迫停用;另一方面,中藥材人工種植規模擴大,但由于藥農重產量輕質量,栽培中藥材種植年限不足等現象較為突出,導致中藥品質下降、藥性不足,影響臨床療效。
“在這些挑戰面前,中醫藥事業如何更好地發展?可能,首先需要我們堅持中醫思維‘自診’,所以我根據去年的履職經歷,帶了多個提案上會。同時,也需要群策群力‘會診’,這就是我們參與討論、協商的意義。”采訪最后,黃璐琦表示。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中醫藥 善繼岐黃 黃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