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德保:努力為搬遷戶找到“心中的家”
本報德保訊 (記者/徐順東 通訊員/陳仁寶 農玉簫)“心中的家,要有好房子,好環境,好鄰居;收入不愁,上學方便,看病不愁,在這里,基本都實現了。”7月1日,德保縣委書記石永超到該縣老鄉家園安置點看望搬遷群眾時,搬遷戶黃其仕說。
搬遷前,黃其仕一家住馬隘鎮多宋村立巴屯的一個山窩窩里,屬單村獨戶,不通公路、缺水、缺電。去年8月27日,黃其仕一家搬到老鄉家園安置點,現在兩個小孩在縣城的漢龍小學就讀,他和愛人在小區內的“扶貧車間”工作,月收入4000多元。
今年起,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轉入扎實做好搬遷戶后續產業發展、就業創業、社會保障兜底和安置點后續管理等扶持工作階段。“十三五”期間,德保縣計劃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3973戶1.7萬人,除深圳小鎮二期安置的210戶900人外,本月內可實現全部搬遷(7月中旬完成搬遷入住98戶534人)。目前,該縣已搬遷3665戶1.56萬人,完成任務的92.62%。
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德保縣從安置點的社會管理、就業支持、上學保障等基礎工作入手,確保易地搬遷家庭全部有收入來源、有發展方向、有就學就醫保障,讓他們從內心認同新家,開啟幸福新生活。
構建社區模式,群眾辦事不跑遠。該縣在安置點設立了黨群服務中心、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社區警務室、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等管理機構,提供民政、社保、教育、物業、法律咨詢、治安管理等服務,讓搬遷群眾享受到了一站式、綜合性、多功能的社區公共服務。“至今,我們已經排查了5次矛盾糾紛,成功調處3起。”公共法律服務室工作人員蘭紹針說,該服務室設置了法律援助、人民調解、法律咨詢等窗口,聘請2名專職律師為法律顧問,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法律便民服務。
建設“扶貧車間”,群眾家門口就業。該縣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廣西萬翔服飾有限公司、廣西德保縣矮馬實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在安置點內建設扶貧車間,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目前,通過后續扶持就業達2083人。該縣還加大培訓力度,確保有勞動能力的群眾都能夠獲得培訓。“培訓之后,我們會組織考試,考試過關后頒發證書,并推薦工作。”服務站工作人員韋新華說,全縣已經舉辦種類技能培訓27次,受訓群眾1294人。
加強文化建設,增強群眾凝聚力。走進老鄉家園,濃厚的文化宣傳氛圍讓人印象深刻,弘揚傳統美德的感恩亭、宣傳惠民政策的文化長廊、隨處可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告牌讓人耳目一新,而易地扶貧展示廳、文化活動室、兒童娛樂活動中心等各種文體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現在小區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有兒童娛樂場所、健身廣場、籃球場、排球場等,黨群服務中心經常組織大家開展文娛活動。”“老鄉家園”8棟樓長黃造黨說,安置點還成立紅白理事會、居民議事會、禁賭禁毒委員會、道德評議會等理事會,讓小區居民有了交流的平臺,增強了凝集力和向心力。
為確保安置點群眾順利就醫、孩子上學,該縣正在籌建安置點社區醫院,并在縣級公立醫院、城關鎮衛生院等醫療機構開設就診“綠色通道”;將搬遷戶子女分別安置在城區中小學校,或“老鄉家園”安置點配套建設的南山小學,493名搬遷戶子女到縣城就讀。
據了解,該縣還盤活搬遷群眾的承包土地、宅基地等資源,引導群眾流轉原有的林地、耕地、田地以及拆舊復墾增加收入。目前,全縣共有96戶流轉土地約458畝,累計發放拆舊獎勵83.2萬元。
編輯:曾珂
關鍵詞:努力為搬遷戶找到“心中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