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癡迷”花絲鑲嵌和點翠的“90后”
根據建筑鏤空樣式設計的花絲鑲嵌頭面飾品
將金、銀拔成細絲,再用堆、壘、編、織等手法將絲編結成型,咬酸后提亮,鑲珍珠、寶石,這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花絲鑲嵌的制作手法。點翠則是在金、銀、銅、紙或鎏金金屬質底板表面裝飾翠羽的一種傳統工藝,花絲鑲嵌結合點翠工藝制作的點翠首飾一度成為我國古代宮廷代表飾品。“在古代,有‘無翠不為女’的說法,指有地位的女性都會佩戴點翠飾品。”重慶殊宮工作室創始人之一辜國燦近日在其工作室向記者介紹。
幾年前,辜國燦大學畢業,出于對傳統工藝的熱愛,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一家專門制作花絲鑲嵌和點翠飾品的工作室。“我大學學習的專業是陶瓷設計,在一次課堂上偶然接觸到花絲鑲嵌和點翠工藝,當時我就被傳統工藝的精致和美感動了。”此后,辜國燦翻閱了大量書籍來了解花絲鑲嵌和點翠工藝,并利用假期專門尋訪民間手藝人,學習花絲鑲嵌和點翠傳統工藝,在這個過程中,他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我是學習珠寶設計的,在故宮的一次展覽上初次接觸點翠,就喜歡上了,所以加入團隊成立工作室,專門制作、宣傳花絲鑲嵌和點翠工藝。”作為工作室的一名“元老”,張景韜表示,工作室團隊成員多是“90后”,年輕人對于傳統工藝的熱情超乎大家的想象。
工作室成立初期,由于成本高、制作工藝繁復,加上當時市場上對花絲鑲嵌和點翠傳統工藝知者甚少,點翠飾品的銷售讓工作室團隊成員犯了愁。“為此,我們到全國各地參加展會,宣傳、推廣這項傳統技藝。”連軸轉的出差換來寥寥無幾的訂單,身心俱疲的同時,辜國燦總會想起一位老手藝人跟他說過的話:“無論做什么,都必須堅持,只有堅持才能有所收獲。”
就這樣,他們堅持下來了,并看到了希望。如今,工作室的訂單源源不斷,客源遍布世界各地,從英國、意大利到加拿大、美國,從北京、上海到重慶、成都,都有點翠飾品的愛好者。“很多人購買我們的作品,不僅僅是因為飾品的精美,也因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比如這件作品,上邊有一只蝙蝠,寓意‘福’,下邊有一只鹿,寓意‘祿’,左下角和右下角的佛手代表了‘壽’,中間的如意圖案則代表了事事順遂。”辜國燦一邊展示著手中的作品一邊介紹。
如何讓傳統工藝在當代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過去的飾品相對較大,不方便佩戴。我們對傳統點翠飾品進行了簡化設計,胸針、耳環、吊墜等比較小巧、便于佩戴的飾品廣受歡迎。”辜國燦說,工作室還對飾品的主題進行了大膽創新,比如,通過對一些古代建筑的鏤空設計進行提煉,呈現出立體宮殿建筑樣式主題的飾品,區別于傳統花卉、動物主題,多了一份不一樣的古風韻味。“為了讓飾品更立體,工作室結合雕蠟技藝創新了制作手法,將直的花絲加入弧線設計,更顯立體、靈動。”張景韜說。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傳承花絲鑲嵌和點翠工藝,近年來,工作室一直在招收學徒、儲備人才。“學徒都是帶薪學習的,即使沒有可進入市場的作品,我們也會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以鼓勵學徒學習、傳承傳統工藝。”辜國燦介紹,目前工作室已培養了五六十名學徒,他們中有的人已經轉為正式員工,每月有六七千元的收入,有的人通過在家制作、工作室幫忙銷售的方式獲取一些收入。此外,工作室還設置了體驗班,滿足普通大眾對點翠飾品的“嘗鮮”需求,讓更多人感受傳統工藝的美妙。
對于未來的發展,辜國燦表示,雖然工作室訂單越來越多,但花絲鑲嵌和點翠傳統工藝的傳承依然任重而道遠。“現在還有很多人對點翠工藝存在誤解,比如,有的人認為點翠材料來自保護動物,但其實主要來源于非保護種類翠鳥死后的羽毛。接下來,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人們消除這種誤解,同時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傳統工藝之美,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辜國燦說。(駐重慶實習記者侯 伊)
編輯:楊嵐
關鍵詞:點翠 花絲 鑲嵌 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