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科技+藝術:嚴肅的思考or消費的狂歡?
“科技藝術四十年——從林茨到深圳”展覽現場
11月2日,重磅大展“科技藝術四十年——從林茨到深圳”登陸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11月3日,“第五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11月7日,“腦洞——人工智能與藝術”與EAST-SCA圓桌論壇在明當代美術館舉行;還有即將在2020年1月舉辦的CAFAM Techne三年展,同樣探討科技、藝術與文化交叉發展之下藝術的新出路。
第五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現場
這頻繁的展覽與論壇,再次將科學與藝術這一熱點話題拉回到藝術的視野里。又想起不久前,一幅由人工智能(AI)創作的藝術作品《埃德蒙· 貝拉米肖像》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以43.2 萬美元(約合300 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拍賣成交,引起關于藝術邊界的探討與震動。
科學技術,早已無所不在的充斥并影響著藝術。就像我們經常在展覽里看到的VR、交互、虛擬、混合現實、生物基因……跨媒體與跨學科的呈現,技術與倫理的探討,人工智能與藝術家的角色,無論是藝術還是藝術家的身份,邊界一次又一次被試探突破。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科技+藝術只是博眼球的短暫喧囂還是涉及人類生存的嚴肅思考?
科技與藝術 人類創造力最閃耀的學科
為何將科技和藝術這兩個學科單拿出來放在一起?也許正因為這兩個學科是人類創造力最閃耀的地方。我們在這樣的結合中欣賞創造的魅力,也仿佛能一窺未來的門徑。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杰在開幕式上
實質上,在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杰看來,技術史和藝術史,從未分開過。“科技藝術自古有之,從來都是密切地在一起工作的。只是到了最近的兩三百年,被近代的學科分科體系,人為地分割成了科學學科和藝術學科,我們看到在達芬奇和丟勒的時代,這樣的分割其實還都沒有出現過。通俗點說,如果現在一個后母戊鼎放在面前,它無疑在技術史上有一席之地,但誰能說它不是藝術品?再說越王勾踐劍,上面的青銅紋飾、古雅的越國篆書,我們從中看到的是考古、歷史、人文,但另一方面來說,這在當時就是國防尖端科技啊,相當于現在的東風41。”
清華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近日在談及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時,也談到了藝術與科技的不可分割:“文藝復興經典之作是得益于對透視學的發現和理解,才能塑造出具有震撼性的藝術作品;從工具層面,油畫油料提升技術,對油畫的表現力也有極大的提升;印象派對光學的認識帶來了新的藝術風尚;在工業化時代,動態雕塑大行其道;數字媒體時代,世界各大美術館都有新媒體專館。”
teamLab作品
“科技藝術四十年——從林茨到深圳”展覽現場
編輯:楊嵐
關鍵詞:藝術 科技 嚴肅 思考 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