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觀察 精準觀察
云南怒江河南取經:一株蘑菇 富了兩地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中國西南邊陲,山大溝深,土地貧瘠,位于“三州三區”深度貧困地區。河南清豐縣,位于中原腹地,土地平坦肥沃。直線距離2000公里的兩個地方,近兩年卻跨越山河,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故事要從一株小小的蘑菇說起。
從上任第一天起,清豐縣馬莊橋鎮趙家村黨支部書記趙玉甫就為村里的貧困戶操碎了心。70多歲的老黨員張喜竹因糖尿病導致失明,老伴得了胃癌,老兩口生活十分艱難,偏偏兒子又出了車禍,失去勞動能力,全家生計就靠兒媳打工,貧困揮之不去。
清豐縣素有種植食用菌的傳統。2016年,清豐縣委決定發揮種蘑菇的傳統優勢,依靠食用菌產業幫助更多貧困戶脫貧。趙家村被選為清豐縣食用菌脫貧產業試點,政府投資建起了溫室大棚并提供貼息貸款,龍頭企業提供技術和投資,村黨支部發動黨員一對一幫扶,貧困戶根據自身條件以承包或者勞務形式加入,一條“黨建+扶貧+食用菌”的路子逐漸成形。短短兩年時間,趙家村絕大多數貧困戶依靠食用菌產業脫了貧,干得好的貧困戶一年能賺幾十萬元,成了小康戶、富裕戶。
再看張喜竹,兒子兒媳承包了5個大棚,種植雞樅菌一年能賺10多萬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裕。
一株小小蘑菇,帶動清豐上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誰說好事不出門?這好事傳了足足2000公里,被西南邊陲的一位扶貧隊長相中了。
張松是珠海市政協副主席,也是對口扶貧怒江的工作隊長。怒江的貧困群眾從深山陡坡上搬了出來,可是習慣了梯田耕作、靠天吃飯的他們卻找不到新的生計。搬得出,卻致不了富,又如何能穩得住?尋找扶貧搬遷之后的新產業,成了張松心頭最焦慮的事。
清豐靠蘑菇脫貧引起了他的興趣。咨詢、考察、洽談、合作,怒江州和清豐縣一拍即合。清豐派出主管領導、龍頭企業代表、技術員和村支書組成的工作組前往怒江,大棚選址、市場調研、菌種培育、技術傳授,全方位的幫扶贏得了當地的信任。
清豐縣沒有承擔對口幫扶責任,然而當地的干部群眾卻從大局出發,將自己發展蘑菇產業脫貧致富的全套經驗、技術、模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幾千公里之外的怒江州,為當地送去了產業扶貧的希望。
關鍵詞:一株蘑菇 富了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