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陸建新:較真一毫米 高樓入云端
37年,44項工程,3600米建筑鋼結構施工總高度,他親歷了中國超高層鋼結構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37年,他扎根工地,輾轉國內外8個城市,1.3萬多個日日夜夜的兢兢業業,挺起了我國鋼結構建筑施工技術的鋼鐵脊梁;37年,他甘為人梯,培養出40多名項目負責人、總工程師,讓愛崗敬業的接力棒代代相傳……他就是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南粵楷模”等榮譽稱號獲得者陸建新(見圖,資料照片)。
“1982年,工友的一封信,帶我來到了深圳。”現任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華南大區總工程師的陸建新回憶道,那封信描繪了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特區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令人心潮澎湃。
帶著憧憬與熱情,陸建新從一名普通的測量員成長為鋼結構建筑施工領域的高級專家。1984年,陸建新參與了中國第一幢超高層鋼結構大廈——深圳發展中心項目的施工。當時我國缺乏超高層鋼結構建筑施工經驗,陸建新和同伴們反復校核安裝精度,最終完成了大樓測量,建起來的大廈至今依然聳立在深圳街頭。
1994年,陸建新擔任深圳地王大廈的測量負責人。同樣沒有先例可循,陸建新只有反復鉆研,最終摸索出小棱鏡配全站儀等測量方式,將大樓整體垂直偏差控制在當時世界最高標準允許偏差的1/3以內。為中國超高層鋼結構施工樹立了標桿……
“僅僅2毫米間隙,我整整3個月沒睡好覺。”說起2012年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項目中遇到的技術挑戰,陸建新記憶猶新。
平安金融中心項目需要使用4臺大型動臂式塔吊,塔吊還得附著在井筒外壁,并逐步爬升到600米高空,這一做法在當時屬于世界首創。由于一處部件存在2毫米誤差,高處的大風開始吹動這4個“龐然大物”不斷搖晃。
為了確保4個塔吊安全附著,同時又穩又快地“攀巖”,陸建新與團隊研發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懸掛式外爬塔吊支承系統及其周轉使用方法”。4臺塔吊不僅穩穩附著在井筒外壁上,而且每次爬升都比傳統方式快3—4天,32次爬升任務為項目節省工期96天,產生經濟效益7680萬元。這項技術專利最終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特別金獎。“現在可以說,中國鋼結構建筑施工技術世界領先!”陸建新說。
當了10年項目經理,陸建新每天提前半小時到現場,巡查工地。每周一早上6時50分他都會準時出現在工地,開安全晨會,春夏秋冬,雷打不動。剛參加工作時,陸建新從事了14年施工測量工作,此外,他還干過塔吊裝卸工、開過卷揚機。白天帶著儀器在現場奔波,晚上研讀技術書籍,與工友們伏案探討,看圖紙、寫寫算算。項目圖紙再厚,他也會在第一時間看完,確保不打“糊涂仗”。
論資歷和能力,陸建新完全可以進入更高的管理層,在寫字樓辦公。這些年,也曾有其他企業多次以高薪請他任職,但他始終堅守在施工一線。“我特別喜歡‘孺子牛’精神,腳踏實地、奉獻奮斗。其實,摩天大樓都是在每1毫米的精度上積累起來的,我就是要專注地做好這一件事。”陸建新說。(記者 洪秋婷)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建新 施工 鋼結構 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