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協商 協商
巧打組合拳,按下快進鍵
廣東省汕頭市政協助力南澳縣后宅鎮龍地村脫貧致富小記
人民政協網3月31日電(記者 林儀)水里魚翔淺底,岸上丹山點翠,路上行人言笑晏晏……這是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后宅鎮龍地村展現的一幅“宜業宜居宜游”的大美圖景。隨著國家脫貧攻堅的“戰鼓”不斷擂響,三年來,在汕頭市政協辦公室、市供銷合作總社的精準幫扶下,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貧困漁村迎來了美麗蝶變。
精準把脈析癥結
“幫扶村定的規劃和項目要和南澳、后宅的規劃配套、統一、協調,你們跟進了沒有?”作為幫扶掛鉤的市領導,2016年以來,汕頭市政協主席謝澤生曾多次過來龍地村調研,幾乎每次都會強調這個問題。
龍地村,位于南澳縣后宅鎮中心區域,屬于典型的城中村,2016年被列入省定貧困村,全村229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3戶113人。“一開始幫扶時,貧困戶的年平均收入還不到3000元!”汕頭市政協辦公室駐南澳縣后宅鎮龍地村第一書記李煥對這個數目至今仍記憶猶新。
來到龍地村,李煥第一時間就和村里干部一起“把起了脈”,細致分析龍地村的貧困癥結。越是深入了解,就越是覺得挑戰重重:這里的可耕地還不到100畝,而且是分散的“插花地”,難以開展規模的種植;為了營造旅游優質環境,鎮區也不能隨便開展養殖業;在南澳大橋通車之前,村民出入只能依靠輪渡;村里很大一部分是漁民,靠海吃飯,村民缺乏其他勞動技能……
面對這樣一個致貧原因復雜的貧困村,幫扶單位汕頭市政協辦公室、市供銷合作總社打出了組合拳,既拔了“窮根子”,還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精準幫扶之路。
挖掘潛力強“造血”
巧把資源換資產,是幫扶單位開出的第一張“致富藥方”。原先,龍地村村委會位于后宅鎮的中心地帶,是一個兩層臨街建筑,人們進島后前往縣城都要經過這里。“這么好的一個地方,可不能放著白瞎!”幫扶單位和村兩委于是決定做大做優商鋪租賃產業,將原有閑置危房盤活改造建成兩層面積約600平方米的臨街鋪面,同時整治提升一樓的商鋪,實現連片經營。商鋪招租沒多久,就全部滿租,開張得滿滿當當了。光這些租金,就能讓村集體每年收入40萬元以上。
在村委會一樓的商鋪中,一家農村電商驛站格外引人注目。原來這是幫扶單位在了解了南澳很多人以打漁為生,家里或多或少有加工海產品的情況后,因勢利導,推動“消費扶貧”的一大成果。2019年,市供銷合作總社首批采購了二十多個種類的海產品,在供銷社的生鮮超市進行線下銷售。“為了幫村民盡快打開銷路,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供銷社都是貼運輸、店面和冷鏈等成本,村里也不收取經營提成。”汕頭市南澳縣后宅鎮龍地村黨建指導員、駐村工作隊員趙飛龍說。除了購物,幫扶單位還計劃將這個驛站打造成集島內民宿、水上定制活動、游客旅游導引等一站式服務網點,進一步拓寬收入渠道。
“輸血不如造血,產業致富才有盼頭!”在駐村黨員干部的精準幫扶下,休閑旅游項目、商鋪改造項目、農村電商驛站項目、光伏發電項目等一批項目落地開花,為村里導入了致富“活水”,至此貧困戶每人一年都能拿到1000多元分紅。
“要鞏固扶貧工作成果,多管齊下,扶持和幫助貧困戶走自我發展道路,提高脫貧質量,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2019年10月,謝澤生再次來到龍地村調研,并強調,要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各項工作,努力把基層黨組織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為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扶貧扶起精氣神
“零就業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技能。”對于貧困戶,李煥他們因戶施策,推出“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術、送崗位”等實打實的就業幫扶措施。2016年以來,幫扶單位一直對貧困戶進行就業培訓,涉及養殖業、服務業等內容,包括龍須菜、紫菜等養殖,海產品深加工、潮菜師傅等等。有了一技之長,貧困戶不但能通過打工獲得穩定工資,也可以自己創業。
扶貧,不僅要扶起貧困戶的生活,更要扶起他們的精氣神。
李煥介紹,目前龍地村很多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到汕頭、潮州、廣州等地打工,有一技之長傍身,收入都不成問題。留在村里的,主要從事旅游服務業,開小餐飲業、水果攤、摩托維修店等,幫扶單位都提供了相應的幫扶。到2019年底,龍地村的貧困戶人均收入達到了1.2萬元,比起幫扶前翻了四倍。
行百里者半九十,扶貧工作中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為鞏固脫貧成果,幫扶單位還從長遠入手,與村兩委共同探索建立一個動態保障機制,目前這個決定已經以文件形式保留下來。2022年后,將從村里每年收到的租金里拿出30%,建立村級的扶貧濟困基金。在低保、五保實現最低保障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留下一個不謝幕的幫扶機制,讓村民更有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逐步減弱,幫扶單位在仔細督促村民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正在有序組織村民安全復工復產。“這里空氣好,風景優美。相信隨著疫情過去,隨著幫扶措施的陸續發力,龍地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好。”李煥說。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幫扶 龍地 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