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莊浪:紅紅的燈籠 火紅的日子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 實習生 魏真如
來到莊浪縣美麗鄉村、旅游景點、民俗展館,遠遠望去,一盞盞紅紅的宮燈,色彩鮮艷,喜慶大方,高懸于門庭梁上,飛臨于屋宇之下,充溢著濃郁的中國風。
這些宮燈,是當地扶貧車間婦女們純手工制作而成,在莊浪縣僅僅作為展品或景區點綴,大部分作為訂單產品銷往省外。
在風景秀麗的韓店鎮石橋村,工藝品展廳里,宮燈各式各樣,做工精美,爭奇斗艷,令人賞心悅目。扶貧車間里,工人們有條不紊地串骨架、繃燈籠、縫制燈面、打燈籠套、糊制燈身、曬燈籠,一只小小的燈籠也分工細致,需要多道手工制作流程。
在宮燈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車間,兩位年紀稍大的婦女正在燈座下面粘貼金色的流蘇穗子,兩人干得很起勁。徐潤弟告訴記者:“今年3月我剛來時,都不好意思說我的年齡,我今年73歲了,怕老板嫌我年紀大了,不要我哩。老板看到我手底下麻利,就讓我啥時候愿意來就來干,活按件計算。”
徐潤弟家是建檔立卡戶,大兒子在華亭打工,大兒媳在工地上做廚師;小兒子在莊浪縣城打工,小兒媳這些天忙著給在縣城上學的孩子做飯,“兒孫們都有事干,我也不能閑著,除了國家每個月給我100元養老金,我來做宮燈,還能給家里多添些收入。”徐潤弟樂呵呵地說。
一旁的王巧巧現年63歲,也在粘貼流蘇穗子,她說:“這里打工很自由,有時候顧不上來,就把原料拿到家里去干。這活簡單,與農閑時掐麥稈差不多,但比掐麥稈的收入多好幾倍。”
石橋村宮燈加工巾幗扶貧車間,是莊浪縣豐農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小霞投資50萬元建成的第三個“互聯網+”式扶貧車間。“來這里打工,年齡最大的75歲,員工實行彈性上下班時間,工資按件計發,六七十歲的農村婦女也能月收入1600元左右。”宋小霞介紹。
記者來到鄭河鄉上寨村,扶貧車間里歡聲笑語,一派火熱的加工場景。婦女們或獨立制作,或互相協作,手指間麻利加工,言語間打趣說笑,好不熱鬧。
65歲的毛楊巧戴著手套,一邊手執塑料座環,一邊將一根根鋼絲插入環孔里,不一會兒,一個宮燈骨架初見雛形。“安裝燈籠骨架要戴手套,否則鋼絲扎手指頭,”毛楊巧說,“比起干地里的農活,這活輕松多了,收入也比種莊稼多,月工資大概2000多元吧。”
另一間燈面縫制車間,一臺臺縫紉機“嗒嗒嗒”地響得正歡。正在縫制的村民楊春香說:“這種新式縫紉機很好用,用腳輕輕一點,就快速縫紉了,比老式縫紉機好用,不易斷線、不易損壞針頭。”
“瞧這燈籠面,一共有5片布面,第一片寫著吉祥如意,第二片是全家福圖案,第四片寫著恭喜發財,第三片、第五片是純紅布,按這個順序縫制,連成一個燈籠罩面。”楊春香對縫制燈面的活兒十分細致,“今年7月3日才到這里上班,第一個月是培訓期,月工資1200元,第二個月有300元補助,第三月按計件收入。如果干得快了,收入肯定多。”
扶貧車間二樓上,堆滿了紅紅的燈籠,映紅了幾位姑娘的笑臉。她們將剛支起來的宮燈放在支架上,用金條機在每根鋼絲外的燈面上涂抹“金條”,這道“點睛”的工序,讓燈籠更顯神韻。
26歲的丁玲燕一邊認真地抹金條,一邊說:“今年受疫情影響,沒有外出打工。往年在江蘇、深圳等地的電子廠打工,那里收入高一些,月收入三四千元吧。但每次出門心里都舍不下孩子。如今在家門口打工,既有收入,又能照顧孩子和家人,也很好。”
在莊浪縣政府和縣婦聯大力支持下,宋小霞投資150萬元創辦了莊浪縣豐農工藝品有限公司,2019年3月在水洛鎮吊溝村建成第一個宮燈加工巾幗扶貧車間,已成為全省扶貧車間培訓基地。去年生產宮燈42萬只,產值500多萬元。
今年受疫情影響,在就業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宋小霞繼續擴大規模,通過新建和擴建,目前在鄭河鄉上寨村、臥龍鎮孫河村、萬泉鎮杜家村等鄉村建成6個扶貧車間,已吸納當地村民450人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60人,員工月工資2000至5000元不等。她還幫助涇川縣、崆峒區投資商建立兩個扶貧車間,專門負責原料供貨及產品銷售。
由于公司制作的宮燈工藝精良,來自浙江義烏、河北石家莊、陜西西安等各大批發市場客戶的訂單不斷飛來,今年已簽訂植絨大紅燈籠訂單160萬個,年產值將達1200萬元;已簽訂仿羊皮燈籠訂單5萬多個,年產值將達100萬元。“爭取把我們的燈籠賣得更遠,讓村里的姐妹們一起致富。”宋小霞信心滿滿地說。
關鍵詞:燈籠 火紅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