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窮”鄉富戶的販瓜生意經
在新疆巴楚縣瓊庫爾恰克鄉,農戶在瓜地品嘗自家種植的“留香瓜”(7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馬鍇攝 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3日電(記者馬鍇)過去20年里,卡地爾·艾買爾靠往大城市倒騰甜瓜,成了“窮”鄉小有名氣的富戶。
“窮”鄉是瓊鄉的諧音,指的是新疆喀什地區巴楚縣的瓊庫爾恰克鄉。這里緊挨塔克拉瑪干沙漠,氣候惡劣,土地貧瘠,曾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直到2019年底才宣布脫貧。
卡地爾的父親是鄉里最早一批闖市場的買賣人。紅棗、核桃、孜然……只要是喀什特產,老爺子年輕時就都倒騰過,唯獨當地有名的甜瓜從不經營。“甜瓜就是賠錢貨。”老爺子說,貨車從新疆跑到東中部地區得幾千公里,當地的路不少是土路、石子路,“一車瓜顛壞半車是常有的事”。
2000年,卡地爾子承父業做起特產買賣。但和父親不同,他覺得販甜瓜會有甜頭。“同行都嫌運輸難、損耗多,市場上的甜瓜就少。”他說,“人都想吃個新鮮,少見的東西更值錢,就算賣一半壞一半也應該有錢賺。”
他的預測很快得到印證。卡地爾頭一回販瓜是到鄭州,開著卡車緊趕慢趕還是用了11天。卸貨時,約三成甜瓜蔫到發軟。其他的瓜則沒兩天就賣光了,每公斤比收購價高出2倍多,除去其他成本,他凈賺3000多元。
此后每年瓜季,卡地爾便專營甜瓜。十多年前,巴楚縣還沒有大型瓜果交易市場,他只能到地里去收。瓜品種不一,產量也不大,想湊滿一車得跑不少農家。他說:“東家瓜圓點、西家瓜長點,一車瓜長得就不像一家子。”
為了把甜瓜賣個好價錢,卡地爾不惜多跑上千公里,專往上海、江浙的市場上扎。他發現,這里的客戶挑瓜很仔細,“瓜皮碰個小窩都不要,要不就殺價。”這讓卡地爾不太適應,在瓊鄉集市上,摔裂口的瓜一樣有人買,“吃到肚子里都一樣”。
但他還是做了調整,收瓜時不再“一口價包下一塊地”,而是“每公斤多付幾毛錢”,挑些顏色正、紋路勻的瓜收購。因為品相好,他的瓜雖價格略高,但銷得很快。他也就此結識了一批全國各地客戶,每年一入夏,就有不少人打電話預訂甜瓜。
往后幾年,南疆農戶種植甜瓜面積漸擴、產量漸增,并集中為銷路較好的幾個品種。加上出疆路況好了不少,像卡地爾這樣的瓜販多了起來。2014年,卡地爾在政府支持下辦起合作社,就地采收甜瓜后雇車發給客戶。“坐賈”效益雖勝“行商”,但日趨飽和的市場和日益激烈的競爭給他帶來新的挑戰。
時任巴楚縣副縣長的上海援疆干部嚴布衣給了他三點建議:搞特色品種、造品牌影響、用電商銷售。卡地爾聽后似懂非懂,但他知道“上海來的明白人不會領錯路”。他們選中瓊鄉地產的一種綠瓤甜瓜,產量不大、甜度沒有市場主流品種那么高,但口感清甜還有回香,更符合江浙、廣東等地客戶偏清淡的飲食喜好。嚴布衣給這種瓜取名為“留香瓜”。
頭一年,上海援疆指揮部找來冷鏈車運了些“留香瓜”回上海,推薦給各大電商平臺、商超采購負責人和果品批發商。得到好評和訂單后,巴楚“留香瓜”項目迅速運轉起來: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制作包裝、線上推廣品牌,上海援疆指揮部協調冷鏈運輸、開拓線下大客戶。卡地爾還是干老本行,從農戶手里收甜瓜。
不同的是,他收瓜時更挑剔。每個瓜都得是“瓜皮沒疤、聞著有香、帶著一小截瓜秧”,糖度檢測達標后,再按重量分等級計費。農戶送來的瓜通常只有三四成達標,由合作社以商品瓜價格收購。“商品瓜每公斤3元多,比普通瓜高出2元左右。”卡地爾說,農戶把挑剩的按普通瓜價出手,收入比以往高出一截。
僅三年,瓊鄉“留香瓜”就從1000畝增至5500余畝,政府組織的無償技術服務隊也從80人增至170余人。卡地爾承包了村集體100多畝地,雇了6名同鄉種瓜。
卡地爾的生意越做越大。合作社今年采收、銷售3500余噸瓜,最忙時用工90多人,每天光工錢就要付出近萬元。卡地爾的生意也越做越細。根據電商平臺銷售數據反饋,合作社按不同地區消費習慣調整發貨,“2公斤左右的瓜在上海賣得好,3公斤以上的則要發到廣東。”
如今,卡地爾的合作社出門就是柏油路,運瓜車10分鐘就能上高速,到上海不會超過4天。即便如此,包裝好的瓜也要在冷庫預冷12個小時,再用冷鏈車運送,一路上“體溫”都保持在4℃左右。
販瓜20年,卡地爾遇過不少困難,也有諸多收獲。被問起販瓜成功的訣竅時,他笑著說:“也沒啥訣竅,就不停往前跑,別掉隊就行。”
關鍵詞:“窮”鄉富戶的販瓜生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