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長江經濟帶五年之變:高質量發展下新動能崛起
從2016年1月5日至今,我國首次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已整整五年。五年來,長江經濟帶發展頂層設計日漸清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隨著各項整改措施相繼落地,相關省市經濟明顯轉型,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等新動能正逐步顯露頭角。
作為黃金經濟帶的長江經濟帶,不僅是我國總量最大、腹地最廣的經濟區,也是重要的生態寶庫。長江經濟帶橫跨東、中、西部,覆蓋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和貴州11省市,以20%左右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國40%以上的人口,經濟總量占全國40%以上。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修復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近年來,長江經濟帶領導小組先后多次暗訪,建立問題臺賬,地方也相繼自查自糾,加大生態環境治理。湖南省自然資源廳表示,截至2020年12月24日,湖南已全面完成長江干流及湘江兩岸10公里范圍545座廢棄露天礦山、1911公頃修復任務。四川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透露,截至2020年12月底,2018年、2019年國家移交的兩批共41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已整改完成37個;282個自查問題已整改完成246個。其中,應于2020年底前完成整改的18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已全部完成整改。
日前,安徽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專項行動工作部署會議。會議指出,要筑牢綠的底色,聚力打造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的戰略節點,做到“一把手”抓到底,“一張網”查到底,“一清單”管到底,“一條線”督到底,打好突出問題整改殲滅戰,打好環境污染治理攻堅戰,打好生態保護修復持久戰。重慶市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會議指出,將狠抓尾礦污染、船舶污染、污水亂排和岸線侵占等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常態化制度化開展暗查暗訪,追根溯源,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區域發展樣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云中表示,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是過去長江經濟帶發展面臨的核心問題,長江經濟帶經濟動能轉換是關鍵。
5年來,“騰籠換鳥”、破“舊”立“新”已成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的發展共識。有數據顯示,5年來,長江經濟帶累計搬改關轉化工企業8000多家,與此同時,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規模大幅增長,占全國比重超過50%。以浙江為例,從2015年到2019年,浙江數字經濟總量從1.48萬億元增長到2.7萬億元,數字經濟總量占全省GDP比重上升到43.3%。2020年前三季度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4893.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安徽方面,2016年至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6%,高于全國2.5個百分點;2018年規上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2019年數字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
“江蘇瞪羚企業也保持高成長發展態勢,創新型企業集群加速形成,不斷壯大。”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趙志強介紹,2020年全省高新區瞪羚企業總數較上年度增加69家,增幅高達15.75%,2017至2020年,瞪羚企業數年增長率均保持在10%以上。
劉云中說,嚴守生態“紅線”,隨著長江邊化工等傳統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關停,倒逼沿線地區提升“騰籠換鳥”主觀能動性,依靠轉型升級、創新驅動,著力為新動能發展創條件、留空間。
記者獲悉,近日,湖北相關會議指出,2021年確保43個預增產值過10億元的重點項目投產達產。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力爭在光纖激光器、高端顯示面板、高精度實時遙感、高端醫療裝備等領域取得新突破。力爭“光芯屏端網”新增產值超過1000億元。同時,強化先進制造業主導。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壓實“鏈長制”,大力推進穩鏈補鏈強鏈,做大做強50條重點產業鏈,打造汽車、大健康、現代化工等。(記者 梁倩 徐海波 程士華 楊紹功)
編輯:劉乙潼
關鍵詞:經濟 長江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