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守正創新 薪火傳承 師生同臺 加強實踐 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這樣打造應用型人才
“戲曲藝術的傳承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看到年輕的孩子們一點一滴的成長,看到他們能夠登臺得到觀眾的熱烈掌聲,看到學校各項教學工作與規劃正在逐步顯示出機制上的優勢,我覺得比我自己在舞臺上表演更快樂、更幸福。”日前,“守正創新 薪火傳承”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應用型本科專業建設實踐展演北京站演出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圓滿結束。在之后舉行的培養戲曲卓越人才研討會上,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院長李佩紅如是說。
此次展演為期10天,上海年輕的戲曲傳承人以兩出大戲、九出折子戲,為北京、天津兩地的戲迷觀眾帶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青春風釆,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此次展演是上戲戲曲學院應用型本科專業建設的階段性人才培養成果展示,也是上海市戲曲文化協同創新中心、上海青年京昆劇團文教結合工程、PT(Part Time)名師名家傳藝計劃項目成果匯報,突出展現了近年來上戲戲曲學院在京劇教學中“雙大綱、雙師資、雙課堂、雙橋梁”的四個模式創新。
京劇《墻頭馬上續情緣》劇照
京劇《對花槍》劇照
兩地精彩演出展示教學成果
本次展演經過近半年精心策劃、籌備,集結了京劇表演和戲曲音樂專業的優秀學生和骨干教師。率先在天津濱湖劇院上演的程派《穆桂英掛帥》由李佩紅創排,于2009年首演。劇目從改編之初就得到了京劇大師梅葆玖的大力支持和肯定,以這出戲作為教學劇目的初心就是為了展現京劇藝術的守正創新。
程派《穆桂英掛帥》由“報警議帥”“教子驚變”“釋懷捧印”“誓師出征”4場戲組成,去掉了一些過場戲,強化了穆桂英的巾幗英雄形象,結構更緊湊。在保留梅派精華及經典的唱段,對“小兒女探軍情尚無音信”“一家人聞邊報雄心振奮”等主要唱段,以程派唱腔特色重新譜曲,展現中年穆桂英剛強豪放、凝重深沉的氣質和豪情滿懷的必勝心態。劇中新增的“誓師出征”一場,因人制宜地展示了表演者刀馬旦的武功,可以說是具有文武兼備特質的一部作品。
該劇也是李佩紅自2017年擔任上戲戲曲學院院長以來,重新編排演出的一出大戲。此次天津演出由上戲戲曲學院2017級京劇表演專業學生、上海青年京昆劇團成員楊淅及2019級京劇表演專業學生李若溪和王致賢主演。由名師帶教入門、師生同臺傳戲,年輕學子們更堅定了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決心。
隨后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上演的另一部大戲——京劇《墻頭馬上續情緣》根據昆劇《墻頭馬上》改編。由李佩紅于2014年創排首演,2018年聯袂“昆曲王子”張軍,作為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作品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歌劇廳演出,收獲眾多好評。
此次青春版《墻頭馬上續情緣》由在校生李若溪、楊淅與2019屆畢業生錢安妮、陳東煒等擔綱主演,學生們在李佩紅、張軍、童航、于翔等京昆名家名師悉心帶教下,感受戲曲不同流派對塑造人物的重要意義,踐行京昆藝術守正創新、薪火傳承的優良傳統。
除兩出大戲外,在校生余明輝、李若溪、李瞳勝、阮登越、鄭晶晶等還展示了由嚴慶谷、李佩紅、馬名駿、王立軍、袁慧琴等京劇名家親授的《蔣平撈印》《釋懷捧印》《天霸拜山》《對花槍》等經典折子戲。
四個模式創新打造應用型人才
學生的快速成長不僅源于自身的天賦和努力,更得益于近年來上戲戲曲學院在京劇教學中“雙大綱、雙師資、雙課堂、雙橋梁”的四個模式創新。據李佩紅介紹,所謂“雙大綱”,即以上戲教務部統一制定的本科教學大綱為日常基礎教育,同時增加上海首屆應用型本科專業技術等教學內容;“雙師資”是指除在崗的本職教師外,聘請本院退休老藝術家及校外表演藝術家進行經典劇目教學;“雙課堂”是指在“第一課堂”里學好文化課、專業基本功課和劇本課的同時,積極開拓“第二課堂”教學與實踐,利用“文教結合教學平臺”——青年京昆劇團等展開對外實踐演出;“雙橋梁”就是既要搭建起教師與學生的橋梁,即教學的傳承,還要搭建學院與一流專業院團的橋梁,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劇團的機會。
“這樣的模式,既是為了探索新時代高等戲曲人才培養新路,也是以教學實踐的方式適應戲曲演出市場的時代規律。”李佩紅說。近年來,上戲戲曲學院在京昆人才“文教結合”培養、應用型本科專業試點建設、PT(Part Time)名師名家柔性引進等方面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先后與國家京劇院、清華大學、上海京昆藝術中心、上海京劇院、天津京劇院等重點院團共建了人才培養基地。
“在天津的這兩場演出中,學生們的舞臺呈現有一些已經達到了院團演員的表演水準。”天津京劇院院長王則奇說,“在校期間就加強實踐教學,就能避免學校、院團‘兩張皮’,培養完了,到院團還要回爐。”“校團合作、教演合一”的教學改革、創新與實踐,為學生的藝術實踐架起了專業的橋梁。
據李佩紅介紹,就在本次天津站首日演出前,上戲戲曲學院攜手天津京劇院聯合舉行了合作共建項目“天津京劇院人才培養基地”和“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學生實踐基地”揭牌儀式。基地將進一步推進“文教結合、校院合作、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實踐與協同創新,為學生長期搭建學戲和展示的平臺,加強學生與名家之間的交流,合力培養新時代“高精尖”應用型高等戲曲藝術人才。
言傳身教讓戲曲永葆青春
創新的教學模式,不僅切實提高了學生們的藝術技藝,更讓他們從老師的言傳身教中,懂得了做人、從藝的初心和使命。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李瞳勝開始跟隨京劇名家王立軍學習《天霸拜山》中黃天霸一角。“沒進上戲前,我就看過王老師演這出戲。王老師先后向譚元壽、茹元俊老師學習這出戲,又和袁世海、張春華、李長春等名家一起演出。”王立軍說。
據李瞳勝介紹,他所在的劇目組一共有3個人,每次上課,王立軍總是不厭其煩地給每個人配戲。讓李瞳勝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拍劇照時,王立軍特意趕來給學生們化裝,指點拍照姿勢時,他一不小心踩空摔了一跤,把學生們嚇壞了。王立軍站起來的第一句話是“繼續拍”。第二天,他帶著傷照常來上課。“這就是言傳身教的意義。當年王老師的老師怎么帶他,他現在就怎么帶我,我以后也會將這種精神傳遞給別人。”李瞳勝說,向老師學戲,也是學做人。
展演結束后,上戲戲曲學院邀請了戲曲教育界、國家重點院團等名家與專家舉行“守正創新 薪火傳承”培養卓越戲曲人才研討會,進一步圍繞“文教結合、校院合作、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實踐,如何培養新時代“高精尖”卓越高等戲曲人才等問題進行研討。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對于上戲戲曲學院的教學成果給予高度評價。
李佩紅表示,上戲戲曲學院學生是新時代戲曲傳承人和守護人;戲曲教育應該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我們要始終保持對戲曲藝術傳承發展的樂觀心態,讓戲曲永葆青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中提到‘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這是對我們戲曲教育工作者莫大的鼓勵,此次赴京津展演,是我們上戲戲曲學院師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期待的努力行動,我們定能不負眾望,辦好國家和人民滿意的戲曲教育!”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戲曲 學院 創新 上海 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