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風雪中守護:杭州迎戰奧密克戎的身影
新華社杭州1月30日電 題:風雪中守護:杭州迎戰奧密克戎的身影
新華社記者 俞菀、黃筱、崔力
快速瀏覽完手機上的新聞推送,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檢驗科主任陳瑜換上防護服,走進PCR實驗室;抬頭看了一眼窗外的雨雪,杭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數據分析師周梁繼續埋頭查找信息漏洞;深呼吸,點下12306頁面上的“確定退票”按鈕,在杭工作多年的李敏開始申報志愿服務……
截至29日14時,奧密克戎變異株在浙江引起的本次疫情,累計報告本土確診病例44例,均在杭州。疫情疊加冰雪天氣,杭州有這樣一群不平凡的普通人守護。
日夜不歇的病毒“偵察兵”
“你們到浙大一院來做吧,我們保證最快速度。”29日下午2點半,陳瑜一邊接電話一邊刷卡打開辦公室的門。
電話那頭是加急的核酸采樣需求。此輪杭州突發疫情恰是春節前夕,短期內核酸檢測應檢、愿檢人數暴增。雖然面臨困難,但浙大一院仍然努力兌現3小時左右出核酸檢測報告的承諾。
“一線人員非常辛苦。新增的應急采樣點都在戶外,那么多人排隊等著,來不及換班,吃不上飯很正常。”陳瑜拿出手機給記者看他拍的照片:天上飄著雨雪,桌上擺著兩排盒飯,前面一排是早已冰冷的午餐,后面一排是很多人依然吃不上的晚餐。
陳瑜的辦公室不大,除了窗臺上的一排綠植,大部分閑置空間都用來堆放書籍和期刊。他掏出一本“寶貝”,是科室團隊主筆剛剛完成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城市基地運行管理手冊》。“初期的檢測速度對于疫情防控非常關鍵,所以我們編寫了這本操作手冊,希望能幫助大家快速應對突發疫情。”手冊前言這樣寫道。
據悉,在近期幾輪突發疫情中,浙江迅速推動“快檢測、快流調、快編組、快轉運、快隔離”循環落實,特別注重發揮核酸檢測在早發現中的作用。“從非典、禽流感到新冠,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戰斗,我們就是戰場最前線的‘偵察兵’。”陳瑜說。
呵護“綠碼”的數據分析師
眼睛盯著屏幕,大腦飛速運轉。連日來,杭州市新冠疫情防控指揮部數據分析師周梁留給同事們的印象,就是身體仿佛被“釘”在了椅子上。
他不停地在成千上萬條數據信息中尋找漏洞和瑕疵。平均每兩三分鐘接一次電話——來自上級防疫部門的任務指令、來自兄弟單位的信息傳送、來自社區街道的咨詢建議……
“數據是防疫‘精密智控’的基礎,我們就是數據的‘分類搬運工’。”周梁說,本輪疫情發生后,指揮部里每天都會匯聚來自多個部門的十幾萬條信息,其中絕大多數與確診病例及其密接者、次密接者相關。
記者了解到,類似周梁這樣的數據分析師猶如城市智控網中的一個個“神經中樞”,篩選、審查、流轉數據的過程中壓力非常大。
“我們特別注重數據分層,重要的數據先發、模糊的數據少發,每兩小時監測一次異常碼的情況,及時響應健康碼異常申訴。”周梁說。
他有一個特殊的筆記本,上面記錄著每天與基層一線管控責任人、操作人員交流的內容,每個困惑和建議都有相應的處理進度。“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優化方案,努力讓數據不僅有精度,更有溫度。”
“精密智控”機制是浙江疫情防控的特色。截至目前,本輪疫情中杭州全市劃定的中高風險區域里,精準到了一個商店、一家企業。盡力以短時間、小代價打贏疫情防控的硬仗,大數據功不可沒。
就地過年的年輕志愿者
“我現在已經登上了回家的高鐵。這里有幾個空位,我想,應該是你們退的票吧?”在杭州工作了3年的外地姑娘李敏,看到同鄉群的這個視頻時,瞬間“破防”。
本輪杭州疫情突發,短期內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還能不能回去?要不要退票?她糾結了很久。這些天,大家都在網上交流最新進展。
“兩年前的那個春節,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節奏,也成了我第一個沒有回家的春節。今年我又一次面臨了這樣的選擇。”李敏說,這一次,她不想給家人們添麻煩,也想為杭州做點什么。
“媽,要不我今年也不回家了吧……”
電話那頭,半晌才傳來回答。“好,媽給你把家里的年貨打包寄過去,到時候我們視頻吃年夜飯。”
決定了留在杭州過年,總不能一直宅在家。她看到群里有人發招募志愿者的信息。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月29日中午12時,杭州市各級團組織、志愿服務組織已累計組織動員志愿者4.61萬人次,參與7835崗次服務,志愿服務時長達35.6萬小時。
“反正回不了家了,要不去做志愿者吧?”群里有人說。
“好呀,一起去吧!”李敏回復道。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杭州 疫情 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