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米芾行書的特點和后人評價
米芾《蜀素帖》
來源: 藏瓷網
書家簡介
米芾,宋代書法大家,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并稱“宋四家”。生于北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終年57歲。初名黻,字元章,號海岳外史、襄陽漫士、鹿門居士、無礙居士等。41歲更名為芾,室名寶晉齋、英光室。祖籍山西太原,后遷湖北襄陽,晚居江蘇鎮江。曾任內廷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后世多稱其“米襄陽”“米南宮”,又因其逸聞甚多、好潔成癖、狷狂自放,故有“米顛”之稱。
米芾能詩文,喜弄水墨,以側筆點染江南煙雨山色而自成一格,被稱為“米氏云山”“米家山水”。又究心印學,在其《書史》中自述有印百余方,有學者考其自用數印應是出自親鐫。后世文人治印,米芾實有開山之功。
至于學書經歷,米芾在《自敘》中寫道:“余初學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于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慕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并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鐘方而師師宜官,《劉寬碑》是也。篆便愛《詛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其書壁,以沈傳師為主,小字,大不取也。”由此可知米芾書法由楷書入手,先學顏、柳,又及歐、褚,后上溯魏晉,以《蘭亭序》為宗,得“二王”書法之正脈,又于《詛楚文》《石鼓文》《劉寬碑》等得篆隸之法。
米芾曾自評其書:“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這段話道出了他于書學取法及演化的辛苦歷程。
米芾書作雖涉獵廣泛,諸體皆能,但以行、草書影響最大、成就最高。其傳世作品較多,如行書《苕溪詩帖》《蜀素帖》《珊瑚帖》《竹前槐后詩帖》《彥和帖》《篋中帖》《三吳帖》《多景樓詩帖》《方圓庵記》《自敘帖》《鄉石帖》《叔晦帖》《李太師帖》《張季明帖》《研山銘》、行草《臨沂使君帖》《伯充帖》、草書《論草書帖》《元日帖》《吾友帖》《中秋詩帖》《海岱帖》等。
米芾,宋代書法家,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并稱“宋四家”,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大的影響力。米芾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涉獵廣泛,成績顯著,其中于書法用功最深,又以行書成就最大,其書受到古今學書者的高度贊揚。為使讀者更好地了解和學習米芾書法,我們自本期開始刊登北京教育學院美術系教師陶鈞先生撰寫的系列講座《米芾行書尺牘技法》。本次講座將從臨摹方法、工具材料選擇、筆法、基本點畫、偏旁部首、結字特征、章法特征等方面進行分析講解,以使讀者學好并寫好米芾書法。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米芾 行書 蜀素帖